首页>检索页>当前

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鼓励学生研究利用前沿数据开展数字化创新,解决现实问题——

探寻英国美育的虚与实

发布时间:2020-07-31 作者:余书涵 来源:中国教育报

英国高校的艺术教育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体系,其中许多理论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作为其典型代表,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上半叶,其建筑、艺术、设计等专业均位居世界前列。通过对其成功经验与理念的研究,我们能够管窥英国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全貌。

    艺术学科理论与实践“齐步走”

艺术类学科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作为艺术教育的“两条腿”不可偏废。对于艺术史论等理论学科而言,不能抛开作品空谈理论。不知道艺术作品的生成机制,不去美术馆亲眼所见、音乐厅亲耳所听,是难以对史论有深入理解的。另一方面,即使是艺术设计、绘画等以实践为主的学科,也必须有相应的理论作为实践基础。因此,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为所有方向的学生开设了艺术理论的公共课,将基本理论、学科历史和研究方法作为艺术学的基础,教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史论与实践在日常学习中得到较好的融合,从而更加符合艺术学科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艺术创作本身固然重要,但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理论也必不可少。要了解艺术史以明晰作品在历史脉络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培养艺术批评能力以提供分析作品的独特视角;掌握美学理论以拓展观察作品的深度。如此协同发展,方为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正途。

艺术与哲学、文学、历史同属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这几个门类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因此跨学科研究方法在艺术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而重视跨学科研究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自主创新,正是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的两大特色,即多样性方法研究和创新性自主研究并行。

艺术学院跨学科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共同完成的课题中汇集不同的思路,如有自然科学背景的学生与艺术专业学生共同进行艺术与科技的交叉研究。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有诸多跨学科研究项目,如设计信息学融合艺术设计和信息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用数据计算思维结合设计学方法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以更好地服务社会。英国艺术院校更重视综合人文素养的锻炼以及与理工科的跨院系合作,使艺术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功用性。

批判性思维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对艺术的感性审美之外,还需要理性的判断反思能力。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自主创新方面,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重视开放、参与式教研,在日常教学中集体教学与分组辅导并行,如本科生的艺术史课堂在五百人共同听“大课”之外,还分成几十个小组分别讨论课堂相关内容,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堂也十分注重课上讨论和提问环节,这一点在研究生教育中更加突出。在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设置中,研讨课的数量多于授课制课堂,在实践类方向中则是自主创作课多于教师讲授课。分组讨论或创作不但可以培养自主能力,也是对合作能力的一种训练,为学生以后工作中的合作能力打下基础。

    艺术教育探寻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艺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设备及场馆的支持,多样性的平台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学习观摩一手资料的机会。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在大学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馆、美术馆及博物馆,馆藏丰富且仍在不断扩大规模,从绘画、乐器等艺术品,到罕见的书籍和手稿等均有收藏。爱丁堡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级别的塔尔伯特·莱斯画廊,具有丰富的展品,定期举办特色展览,并且经常开展艺术家对话和学者讲座等活动。画廊与大学研究相结合,为艺术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作品和想法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项目、锻炼策展能力。同时,画廊重在探寻大学如何为当代艺术作出贡献,坚持通过在艺术、文化、政治上与其他学校以及与公众对话关切政治、社会问题,是艺术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典范。其中,有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展览,如针对英国“脱欧”问题的“边界”展览,为女性发声的“女性自我赋权”展览等,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除了场馆,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的科研环境还体现在学院大楼等硬件设施设计上。这些设施布局合理,不同学科各安其所,教学与实践区域分离,既能保证安静的学习空间,也给艺术创作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支持。由此看来,充分的硬件支持是院校软实力提升的必备条件,即使现实中尚无实力创建自己的画廊和展馆,也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加深与各类展馆或图书馆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创意空间。

在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师生素有“外向型”传统,他们与爱丁堡市的众多企业和机构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供给和多元化的协作资源,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共同体,这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例如,学校在艺术类就业信息平台的搭建上较成熟,与各类院校、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公司等文化产业相关机构建立了常年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及就业机会。艺术学院还有着国际领先的多元和跨学科研究环境,基于上百年的悠久历史,在爱丁堡市、整个英国甚至国际上建立了庞大的合作伙伴和校友网络。他们从政府及社会机构处筹募资金用来建设和发展学院,如英国科研委员会、威康信托基金会和“创意苏格兰”等。

另外,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是“爱丁堡未来研究所”的重要参与者。该研究所是跨学科合作的成果,致力于研究利用最前沿的数据开展数字化创新,以解决现实问题,思考技术变革对社会的影响。同时,它为师生提供与企业、机构的联系,教学生训练技巧以应对产业挑战。这种与产业接轨型模式为艺术类学生“就业难”提供了解决方案,与社会机构的交流形成双向良性循环。学校方面获取资金来源、提供人才;社会方面寻求科研合作、吸纳高质量人才,两者的顺畅沟通及资源整合是艺术教育的出路。

    美育熏陶提升艺术领悟力

从广义上说,美育泛指与审美有关的一切教育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而是具有普及性的长期培养过程。美育是精神的净化和陶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任何专业和工作都需要。德国哲学家席勒认为,通过审美可以触及人的灵魂,从而得到道德素养上的升华,这样,人才是“完整的”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美育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奠定了后世美育的理论基础。

英国艺术与美学教育的普及性也值得我们借鉴。英国的美育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素养,艺术教育不只是大学的通识教育,同时也是中小学的普及课程。在各个美术馆和博物馆中,经常有中小学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老师带领学生在展品前仔细讲解,学生们认真做着笔记,甚至临摹名作。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中成长,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领悟力。

我国应结合自己的人文历史特色进行美育,应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而广之,将中华古老的美育、德育与文化传统继承下来。蔡元培在20世纪初便将美育作为五种教育之一列于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不但是学校里需要普及美育,在全社会不同年龄阶段都应推广美育,从学校到美术馆、博物馆等各机构在艺术教育上应兼顾专业与非专业人群,既组织专业培训教育,又开设普及性讲座和活动。例如,在话剧、音乐会等方面,应举办适宜大众的活动,实现全民参与。

英国的艺术教育经过百年历史摸索,其艺术学科建设及艺术类通识教育已有章可循,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择其善者而从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教育体系,让艺术专业学生及非艺术专业学生享受艺术教育之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31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