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理工大学选派200余名“一人双岗”对象,促进校企合作——

“科技副总”连接校城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26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娄轲老师,刚刚结束一上午的课堂教学任务,顾不上吃午饭,就匆忙抓起一袋面包赶往车站——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海归博士,娄轲一早就接到淄博科创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的求助电话,负责代工的上海生产企业遇到突发技术难题,模具生产出来的成品存在尺寸缩水不一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后续的产品装配。

如果企业更换模具,除了要耗费近十万元资金外,还得因此停工一个月,不得已向娄轲求助。赶到现场后,娄轲凭借专业经验,通过图纸检验、模具检查、生产过程检查,发现问题出在冷却时间上,经过一整天的反复调试,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企业挽回重大损失。看到生产线上尺寸规整的批次产品,娄轲露出自信和满意的微笑。

目前,像娄轲这样忙碌于学校和企业生产“两点一线”的博士及高层次人才,山东理工大学还有200多人,其中有二级教授、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海归等,他们作为该校“一人双岗”计划选派对象,身兼两岗,一岗在学校,一岗在企业,以挂职“科技副总”的方式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融合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就职理工,服务淄博”

早在2016年,山东理工大学就与驻地淄博市签订了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坚持“大米小米一起熬”的融合发展理念,将山东理工大学这个“小米”与淄博市这个“大米”掺到一起,在“熬粥”过程中,实现各自发展目标,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你我、共同发展,由原来的甲方和乙方关系深度融合变成了“一家人”。

在校城融合平台建设、项目合作方面,双方进展迅速,硕果累累,但在“人”的融合方面,一直以来缺乏更为切实有效的举措。也正因如此,山东理工大学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要最大化地发挥校城融合效应,必须要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

2019年底举行的校城融合发展合作论坛上,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正式提出“一人双岗”计划,让“就职理工,服务淄博”理念落地开花。

这一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山东理工大学近年来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服务队伍,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已突破1100人,呈现“人才济济”之势,具备充足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学校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正通过积极融入地方发展,不断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更好地发挥“动力源、助推器、人才库”作用,推动专业教师在为企业和社会解难题、作贡献的同时,能够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反哺教育教学,真正实现“将论文写在科技创新的祖国大地上”。

“出得学堂,进得厂房”

“以往在企业兼职,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现在终于可以理直气壮了,可谓‘出得学堂,进得厂房’。”来自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的李波老师说。

作为一个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车辆工程专业博士,李波这几年间断断续续和多家企业有过交流合作,但因为没有政策扶持,无论是项目的对接开展,还是后期的责权利等问题,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遇到了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效果不好、项目研究成果效益估值较低等诸多问题。

“一人双岗”计划出台实施后,李波这样的科技专家们,名正言顺地成为学校与地方协同指派、企业和个人双向互选的“科技副总”,能够真正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切实了解企业技术瓶颈,解决现实难题。

“‘科技副总’既是企业的‘开发科科长’,也是学校在地方和企业的‘办事处主任’和‘形象代言人’。”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形象地比喻。

通过“一人双岗”计划,“科技副总”们深入企业,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难题,完善研发机制,建立研发平台,培养科研团队。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校企对接和相关科研成果转化,还可以带动学生实习就业。

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郭恺博士,担任淄博泰宝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面对长期困扰企业的某原材料溶剂残留量超标问题,郭恺与企业人员反复论证研究后,借助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的气相色谱仪这一优势资源平台,运用专业技术手段,精准表征原料中的溶剂残留量,帮助企业更加准确地分析原料纯度,为企业高效高质量的后续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副总’的到来,让我们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思路更为清晰,一系列新品研发计划正在逐一落实,产品研发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公司更具发展后劲与动力。”山东铭城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向阳说。

“升级版”促进深度融合

山东理工大学扎根于齐国故土,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深受齐文化尊贤尚功、兼容并蓄之风浸润,近年来通过“一人双岗”“科技副总”等模式带动促进,与当地政府、社会、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创新,项目引领示范效应逐步凸显。

自2016年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校地双方依托“九大工程”,在人才政策落实、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融合。截至目前,该校已经获得地方政府1.42亿元的经费支持,这被誉为学校与淄博市校城融合发展的“第一版”。随着今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的实施,校城融合发展也迎来了“升级版”。

“升级版”的校城融合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一机制、一空间、六平台”:“一机制”指学校与淄博市共建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将之前的共引共用机制进行到底;“一空间”指的是由校地双方合作建设空间为12万平方米的“齐创大厦”,将其打造成为鲁中地区的小“中关村”,既为驻淄企业科技研发服务,也为学生解决创新创业和实习实训场所;“六平台”主要是指地方支持学校建设高端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平台、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平台、智慧农业创新平台、高端化工与新材料创新平台、齐文化协同创新平台和融合发展创新服务平台。目前,这些工作都已有序开展起来。

今年9月1日,山东理工大学又举行了“科技副总”校企合作工作专题培训会,进一步推进落实人才共引共用机制等具体举措。目前,“一人双岗”计划已在淄博市辖8个区县落地实施、布点开花,220余名“科技副总”已经上岗。

面对不断增长的双向需求和日见成效的发展态势,该校计划2020年实现300名左右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挂职“科技副总”,5年之内实现学校1000名博士、教授挂派1000家企业,实现“千人千企”目标。

“这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争取办学资源,实现学校和淄博市的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说。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6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