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主动变革加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1-02-10 作者:高耀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入选名单,该名单在2019年首批遴选建设的104个基地基础上,再新增95个基地,拔尖计划2.0两批一共遴选199个基地,这继续充分展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更宽领域培养更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雄心和战略布局。

从两批199个入选基地在专业分布和院校分布上的情况来看,大致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学科专业覆盖范围更广,由纯理科扩展到大理科、大文科和大医科全覆盖;二是入选高校总体实现拓围增量,且高校类型不断呈现多样化;三是入选高校所在地域实现了东中西部全覆盖。

上述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版基础学科拔尖计划所坚持的“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的总体思路,在“拓围、增量”的规划布局下,如何能真正实现“提质、创新”,逐步探索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则是下一步更为急迫和重要的战略任务。

新版本拔尖计划在学科专业和高校类型等方面的拓围与增量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要求和拔尖人才培养使命的主动变革。一方面,当今国际竞争不仅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更是制度、文化、模式和思想等多领域多层面的综合竞争,因此,培养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杰出科学家和培养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杰出学者同样重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征,越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越需要更加宽广深厚的培养底座作为支撑。因此,扩大学科和院校的选择面不仅是人才培养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政策设计中最为理性的选择。

与拔尖计划1.0相比,新版拔尖计划进一步增强基地遴选中的竞争性,打破院校身份、层次、地域等方面的壁垒,这些政策亮点也有望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长期以来,我国不同层次、隶属的高校在资源获取能力、经费资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受政策路径依赖的影响,一些院校不断盲目走追求扩张、升格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导致自身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竞争力。新版拔尖计划入选身份壁垒的打破,进一步释放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决心。

此外,新版拔尖计划还将根据基础理科、医科、文科的不同育人特点,探索“一校一策、一基地一策”的多元模式,同时注重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通和整合。这些新举措也有望打破长期以来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科专业壁垒和培养机制、理念、模式等趋同行为。归根到底,相比政策层面的短期举措而言,努力打造适宜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与文化土壤则是更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而这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探索和改革过程。

据悉,新版拔尖计划还将聚焦选拔、培养及评价“三个核心环节”,从人才选拔机制改革、全流程培养机制改革及动态评价调整机制改革等机制层面着手实施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尽管已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面向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实施过程依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譬如,如何平衡好政策刚性和执行柔性之间的张力,如何处理好行政推动逻辑和科研内在逻辑之间的矛盾,如何把握功利性评价导向和人才成长规律之间的冲突,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要建立在改革取向基础上的实践智慧作支撑。

新版拔尖计划的上述政策亮点要想取得切实成效,关键还在基层培养单位如何真正抓好政策精神的贯彻落实。基础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周期长、研究成果需要的周期长、创新难度更大、短期成效可能并不明显,这就更加要求决策层与培养单位要尊重和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努力创造“兼容并包”的育人环境和“自由卓越”的育人氛围。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2月10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