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1-04-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合力推进防近方案 层层压实责任措施

2018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合力推进实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建立近视防控评议考核制度。联合教育部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对省级人民政府开展评议考核,考核结果对外公布。二是掌握全国学生近视率,对所有地市持续开展学生近视监测,掌握近视底数和动态变化情况,作为评议考核的依据。三是规范近视防控技术和诊断治疗,开发、推广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提高防控服务能力。四是加大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对学校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督促落实整改,规范近视矫正市场。五是开展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做好近视早期预防。六是加强社会宣传教育,连续5年“全国爱眼日”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七是发布近视防控相关行业标准,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八是在全国183个区县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专业机构对口分区分片指导。九是切实加强基层学校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部设立学校卫生科所,将近视防控纳入全国疾控工作评估考核内容。

去年年底专门召开了全国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会,今年全国疾控工作会又重点强调了近视防控工作要求,层层压实责任措施。

一是紧盯《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印发卫生健康委《2021年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要点》,细化全年38项具体工作措施,夯实委内各司局和地方责任,对标对表,抓好落实。二是开展省级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三是全面开展近视率监测与干预。2021年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力争实现区县全覆盖。四是启动实施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五是强化近视防控专业化水平。成立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和专业指导。六是制定发布儿童视力保护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

以监测结果倒逼“四方”责任落实

广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要求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

强化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自治区成立了由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教育、卫生、体育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领导小组,凝聚防控合力,共同推进近视防控工作。各市、县参照自治区做法成立相应机构推进防控工作。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防治结合、医教融合”工作模式,构建多部门协同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服务管理网络。

强化联防联控,推进体系建设。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无障碍沟通,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形成全区指挥统一、团队统一、执行统一的“三统一”工作模式。全区建立了统一的眼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学校、学生、家长在同一平台上共享信息。卫生健康、教育部门共同指定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全区技术指导中心,共同成立专家组和宣讲组,共同部署任务。建立由公立医疗机构组成的省市县三级筛查机构,今年监测工作覆盖所有县区。同步推进以监测结果倒逼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

强化监测预警,聚焦重点人群干预。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建设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平台,开展近视高位风险监测预警服务。制定《广西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强化近视筛查和早期发现,聚焦视力正常但屈光储备异常的近视高危儿童,建立并及时更新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向家长和学校发出预警并提供个性化干预服务,减少儿童近视发生和延缓近视进展。

强化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2020年,全区累计参与各类讲座、宣讲活动人数近1000万人次。强化示范引领,推进适宜技术试点工作。广西得到了上海眼病防治中心、上海视觉健康中心支持,有效提升防治队伍能力,力争推进全区10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地区工作取得实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

确保中小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

近年来,疫情导致学生电子产品使用过多、户外活动过少,给近视防控带来新的挑战。陕西省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水平。

运用“三项机制”,系统构建近视防控体系。建立目标责任机制。组织市、县政府逐级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责任书》,夯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完善15部门参加的全省近视防控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印发省级部门《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和16个处室《委厅内部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联合召开8次近视防控工作部署会、推进会、培训会等,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建立评议考核机制。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陕西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法(试行)》,建立每年对市(区、县)人民政府和省近视防控联席会议机制成员单位评议考核制度。

强化“五项措施”,扎实推进近视防控落实。抓减负。严格规范书面作业总量等,切实减轻课业负担。抓体育。每个学段增加体育课时,确保中小学生在校体育活动时间。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省创建全国足球、篮球、排球等特色校1521所。抓示范。确定2个市、16个县(区)、190所学校为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试点校,探索经验做法。抓保障。2020年地方财政投入资金77.62亿元,支持学校用于校舍、灯光等设施建设,改善用眼环境和运动场地。抓清查。针对近视矫正虚假违法广告、眼视光产品质量等问题,开展专项清查,行业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建强“四支队伍”,有效提升近视防控成效。组建专家队伍、联络员队伍,配齐校医和保健教师队伍,用好科研队伍。遴选33名近视防控专家,成立全省近视防控专家团,制定专家团工作制度。确定120名市、县(区)近视防控联络员,确保近视防控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陕西省教育厅)

    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加减乘除”法

四川省教育厅把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作为推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路径上有了一些新的探索。

开齐上好体育健康课程,筑牢身心健康基石。一是做到教学大纲、计划、课时、师资、教学资料“五落实”。二是确保开足开齐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将学校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全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100%、眼保健操和大课间活动普及率100%。三是开展校园体育运动。全国首创开展“阳光体育示范校”创建遴选,推动学校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快速发展。

持续推进近视综合防控,呵护学生美好未来。坚持把近视防控摆在学校健康促进突出位置,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做好“加减乘除”法。

“加法”是指增加学生户外活动、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时间,发展校园运动项目,强化落实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刚性要求,畅通校园体育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社会体育协调互动渠道,不断提高体育中考分值或总分占比。

“减法”是指减少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和强度,专门印发通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对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校外培训机构、电子产品等方面管理,严格控制利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的时长,督促各地认真落实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

“乘法”是指通过综合施策、家校联动、示范引领,形成防控倍增合力。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四川行动计划”,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将“近视防控”列入“厅长鼎兴工程”“处长奋进项目”,纳入对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

“除法”是指开展专项整治,最大限度消除不良眼科医疗服务行为及不合格产品对视力的损害。组织专业力量编制《四川省中小学校室内灯光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教室采光照明和课桌椅达标工程,不断优化教室用眼环境,改善光照明条件。(四川省教育厅)

探索构建学生健康用眼管理体系

2018年8月,浙江省温州市启动“明眸皓齿”工程,聚焦破解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和低龄化等突出难题,创新打出近视综合防控组合拳,取得显著成效。

全覆盖普查、数字化支撑,探索构建学生视力智能防控体系。2019年6月,温州开展首次百万中小学生近视普查以来,已完成5次全市中小学生近视普查,做到查得全、快、准。依托普查大数据,建立“一生一档、档跟人走、不可修改”的视觉健康数字档案,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信息化平台,集任务管理、统计报表、决策分析、智能预警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目前,平台已向24万名近视发生早、发展快、高风险的学生推送预警和就医指导。

全场景防控、标准化引领,探索构建学生视力防控标准体系。重点是全面开展近视防控标准化的对标达标实践和建标创标探索,严格对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利用两个暑假对全市近2.4万间教室实施灯光照明标准化改造,采购与更换可调节课桌椅31.8万套,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4亿元。

全方位联动、闭环化管控,探索构建学生健康用眼管理体系。从每个孩子每天起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闭上眼睛,建立全天候的用眼闭环管理体系,具体是“四个联动”:一是医校联动。依托温州医科大学专业力量,累计培训校医和保健教师等校园近视防控人员5000多人,建立以校医为主体、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校内防控队伍。二是家校联动。创新开展“妈妈护航公益行动”,家校共建“护眼妈妈团”,开展1500多场进乡村进小区公益活动,积极引导家长严守家庭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三是课上课下联动。科学规范课堂电子教学产品应用,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减负40条”,刚性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与户外活动2小时。四是校内校外联动。将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设置等视觉环境检查向全市5000多家社会培训机构延伸,确保不留死角和盲区。(温州市人民政府) 

    建立连续动态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

湖北省武汉市委、市政府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作为“健康武汉”建设重要内容,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履职尽责,坚决抑制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趋势。

创新机制,切实强化“一个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参加的视力健康管理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全市近视防控工作;对《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进行责任分解,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成立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负责为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智慧实践,不断用好“两种资源”。一方面,运用“互联网+防控”手段,组织开发智能监测和智慧管理系统,对学校、班级视觉环境、视觉行为进行实时风险监控,建立全市标准统一、连续动态学生视力健康电子档案,指导学校、班级有针对性开展视力防控工作。另一方面,采取“学校+自我健康与促进”方式推动教体卫融合,创建视力健康管理学校与校长工作室,学生在校可随时进行视力健康自测、自检和健康素养自我评价,做到近视防控工作随时可有、随处所在。

动态管理,紧紧抓住“三个阶段”。坚持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理念,在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中抓早抓小、抓实抓细,从多方位(预防、保健、康复)、多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多环节(学校、家长、学生)、多阶段(视力正常、假性近视、真性近视)着手,构建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三个阶段于一体的全过程视力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齐抓共管,构筑落实“四道防线”。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教育提升素养,建立学生视力健康教育“前线”;以监测促进自我健康行为,守住监测预警“底线”;以对视力防控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监控,促进形成综合干预“保障线”;以动态监管维护健康,形成视力健康管理“监控线”,不断引导学生形成视力健康管理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自主性。(武汉市人民政府)

打造基于学生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加强联动,构建多元参与的健康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一个中心、一个系统、一支队伍和若干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基于学生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

组建“一个中心”,2013年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更名为“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进一步强化中心指导学生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和体质健康管理职能,发挥中心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逐步实施学生健康管理。建成“一个系统”,即覆盖全市中小学的学生体质和健康管理系统。

配齐“一支队伍”,即校医和学校健康副校长队伍。全市1571所中小学共配备校医2432人,校医配备率、配备合格率达到双100%,进一步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若干重点项目”,针对影响学生健康的各种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一系列健康行动项目。一是实施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项目和幼儿涂氟试点项目,有效预防学生龋齿。目前已累计为160.04万儿童开展口腔检查,完成窝沟封闭儿童92.94万人,总封闭牙数270.25万颗,人均封闭牙数2.91颗。二是实施初中生脊柱侧弯全覆盖筛查项目,实现学生脊柱侧弯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治。三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营养改善试点项目,每年受益学生约15万人。四是实施食品安全专项行动。推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十项措施”,全市3671家学校食堂中100%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工作。五是建立医学院校大学生带动中小学生开展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每年服务学校300所,覆盖学生90万人次,形成广州特色的“健康教育进校园”模式。(广州市人民政府)

学生课堂“三姿”纳入教师评优课标准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委、市政府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创新“政府统筹、部门联动、教体融合、教医互动、家校共育、要素集约、联盟共约、平台运作”工作机制,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及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新样态。

政府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视觉健康“习惯养成、促进提升、科学矫控”三大行动,聚焦19项重点任务。部门联动,强化协同机制,建立部门信息通报机制、联合执法机制、黑白名单共享机制、学段之间衔接机制。通过建立每一个孩子4岁、6岁、9岁、12岁眼视光档案和档案入学籍系统措施,实现入园即监测,保障眼视光档案转移畅通,做到全过程监控。

教体融合,强化防控品质。实施“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推进体育专业教练员进校园,在拓展学校一天一节体育课基础上提升体育运动品质。构建校、区、市三级阳光联赛,12项基础赛事带动百万学生参与体育比赛。“教体医”结合开展青少年脊柱健康干预线上咨询,100余万名学生和家长参与。面向学生开放校园和校外体育场馆,实现应开尽开。

教医互动,强化专业引领。教育与卫健、市眼科医院谢立信院士团队联合成立青岛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质控中心,每个区市设立分中心,开展正规眼科医疗机构进学校进班级,实施学生近视防控专业培训和质量控制。医生进校为学生健康体检,对视力低下、肥胖、脊柱侧弯等给出整体健康干预措施建议和个性化建议处方。

要素集约,强化行为习惯。将关注学生课堂坐姿、读写姿势、站姿“三姿”纳入教师评优课评选标准,开展“健康课程讲、演、唱”、“光明星级教室”评比等活动,使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全方位植入教育教学中。建设教育融媒体中心,制作健康主题的动漫、科普画册、微视频,全方位宣传儿童青少年健康知识。(青岛市人民政府)

开展“近视普查”行动 强化防控综合干预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委、市政府构建以校为本、多方联动、系统整合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持续下降,高发、低龄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开展“近视普查”行动,实现“一人一档”。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按1∶1比例配套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全市254.1万中小学生(含幼儿)按照每生每年15元标准用于近视普查,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近两年市本级累计投入资金3600余万元。实施建档精准管理、动态干预。统一近视普查内容,组织专业机构每学年对学生开展2次视力监测及视觉健康检查,落实“一人一档”视觉健康档案建档,对视力出现异常的学生及时干预、跟踪指导。

开展“健康教室”行动,确保光环境达标,保证不同天气、时段,桌面、黑板等器具表面的健康光照度。实施光改工程,强化常态监测,进一步推进实施教室采光照明和课桌椅“双达标”工作。

开展“一减一增”行动,强化防控综合干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作业及考试正面、负面清单,减少学生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和强度。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推动锦江区等4个区(县)整体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充分发挥405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680所省市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引领作用,推广普及各类运动项目。

建立“指导评价”机制,确保近视防控实效。深化家校协同共育,引导家长、学生树立“学生视觉健康责任人”意识,形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组织教育、卫健部门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措施,充分发挥2744名“健康副校长”在学校近视防控中的作用。建立督导评价机制。2019年以来,成都市连续3年将学校近视防控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范围,重点督导学生近视率、“每天一节体育课”等情况。(成都市人民政府)

统筹推进近视防控和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多方协同、联防联控、综合施策工作格局,统筹推进近视防控和教育教学改革。2020年,全区学生整体近视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近6个百分点。

健全推进体系,凝聚多方合力。拓宽推进路径,从“视域改造、环境提能”“课程融合、管理提效”“示范带动、督导提质”3条路径同步推进。专家深度指导,邀请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专家,组建锦江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团全过程指导参与。多方协同防控,学校重点实施视力监测和健康管理,家庭重在规范居家用眼行为,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公共视觉环境和浓厚社会氛围。

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育人模式。一是融入国家课程。聚焦“教的质量”,制定实施《“锦江好课堂”建设指导意见》,坚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制定实施学生作业管理办法,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时间。突出“养成习惯”,在学科课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读写、主动运动、健康生活等习惯。抓实“管理效果”,科学管理使用电视、投影等多媒体设备。二是优化校本课程。针对性制作《锦江区学生近视防控手册》学生版、家长版、教师版,对学生进行全学段、全时段爱眼护眼指导和干预。跨学科、跨学段创编推广《眼睛的秘密》《做眼睛的好朋友》等系列校本读物。三是延展户外课程。在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基础上,探索推行校内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充分挖掘区域资源,开发“走遍成都”“幸福农场”等户外课程,将视力保护与探索大自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紧密结合。

建立保障体系,促进持续发展。创建智慧防控平台,提升视域环境水平,科学改善营养膳食。区财政已累计投入4.1亿元,全面实施学校光环境提升工程,对学校运动场馆实施全覆盖改扩建。同时,建立监测机制、健全干预机制、落实考核机制,强化评价体系,激发内生活力。(成都市锦江区委、区人民政府)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27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