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语文教师应善当“捧哏”

发布时间:2021-08-13 作者:吴民益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对口相声中,有“逗哏”“捧哏”之分,“逗哏”是主角,是主讲,主要负责逗观众笑、抖包袱。“捧哏”是配角,在“逗哏”叙述时,在旁边插话、帮腔。“捧哏”对“逗哏”讲的内容,或同意、或反对、或敬佩、或讥讽、或提问、或补充,话虽简短却十分重要,能起到点缀、帮助、渲染气氛的作用。如果说“逗哏”是红花,那么,“捧哏”就是绿叶。正是由于两者的巧妙配合,才深深吸引着观众。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是主角、是“逗哏”,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配角、是“捧哏”。可是,现在很多课堂上师生关系颠倒了,教师成了“逗哏”,学生成了“捧哏”,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那不停地记。教师问“懂了吗?”学生回答“懂了!”学生被动地学习,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表达不积极,效果很不好。

摆正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就应该让学生成为“逗哏”,教师成为“捧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帮助、启发、鼓励,特别是在师生对话时,教师更要学会当“捧哏”,通过“捧哏”让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当好“捧哏”。

“穿针引线”

在师生对话时,教师要学会“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学习。具体而言,可“赞”——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肯定的语气,如“对”“好”“当然啦”“就是嘛”“没错”“可不是吗”等等,鼓励学生说下去;可“疑”——当学生的回答有明显错误时,教师可用“是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等话语提出自己的疑问,纠正学生的思维;可“吐”——就是先肯定再否定,如“你的回答很有条理,只是声音低了点”,“你的声音真好听,只是有几个读音读错了”;可“引”——当学生回答问题想说又说不清时,教师可提供一些词语,提供一些句式等引导学生说清。

“煽风点火”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不想、不敢读和说时,教师要“煽风”,想办法激发学生读、说的兴趣。可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不要怕,说错了不要紧”“不错,继续说”等,并在课堂上采用比赛、评奖等方法激励学生。当学生在读、说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读不下去或者说不下去的时候,教师要“点火”,再次点燃学生说、读的信心。一位教师在教学《镇定的女主人》时,有名学生给“姆”字组词时说:“养母”的“姆”。班上学生哗然。教师微笑着示意其他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名学生,“你说得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教师在学生表达的火焰将要熄灭时,又重新点燃了学生说的信心。

“火上浇油”

在课堂上,当学生学习的“火”在燃烧时,教师要“火上浇油”,让这“火”烧得更旺。如,师问:“图上画了什么?”生答:“画了小草、柳树还有小鸟。”师说:“你能说具体点吗?如小草、柳树怎么样?小鸟在干什么?”生答:“小草嫩嫩的,柳枝长长的,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师说:“不错,有进步。你能再把句子说得更生动些吗?你可以把它们当作人来说。”生说:“一棵棵小草从睡梦中醒来,它们破土而出,舒展着它们幼嫩的绿叶。柳树像美丽的姑娘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天上的小鸟飞来飞去,快乐地唱着动听的歌曲。”你看,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学生的语言由不具体到具体,由不生动到生动,学生越说越好,思维和语言得到了发展。

“装傻充愣”

课堂上,有时教师要善于“装傻充愣”,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言论也许就在教师的假装糊涂之中悄悄萌发,异彩纷呈。某教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时,在读“她的肝病常常疼得她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时,故意把“睡不了觉”读成“睡不着觉”。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您读错了”。教师乘机问学生“睡不了觉”和“睡不着觉”有什么不同。学生一说:“都是说无法入睡。”学生二说:“两者不一样,有人身体好好的,也‘睡不着觉’,而‘睡不了觉’是说妈妈病得非常厉害,疼得她不能入睡。”学生三说:“妈妈的病非常重,剧烈的疼痛让她整宿地睡不了,自己身患重病却仍小心翼翼地关心安慰着自己的儿子,多么坚强、多么无私、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学生通过对比,提升了自己的情感,真切体悟到母爱的伟大。

你看,教师“傻”了,学生变聪明了。教师的“装傻”,是为了让学生“逞强”,教师的“不能”,是为了让学生“能”,教师的“不为”,是为了让学生“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挑拨离间”

语文课上,教师要竖起耳朵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如果发现有“漏洞”,随即“挑拨离间”,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辩论。教完《孔子游春》“孔子论水”那段后,一名学生举手说:“我觉得水不是真君子,因为水发起怒来,会冲毁家园,毁灭城市,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教师一听觉得很新鲜,随即“挑拨离间”:“他说得似乎很有道理,谁有不同意见,对他进行反驳?”话音刚落,一名学生反驳道:“我觉得水是真君子。水的这些暴行说到底是人类自食其果,人类不注意爱护它们,乱砍乱伐,向水中排放废水、乱扔垃圾等,所以水才给人类一点颜色瞧瞧。”似乎说得有道理。这时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发大水这是自然规律,和保护不保护没有多大关系。过去,不是照样发大水吗?就像地震一样,你保护地球不保护地球,都会发生地震。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学习它们的优点。”

教师的“挑拨离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在争论中不知不觉地发展、提升。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捧哏”之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当好学生的“捧哏”,学生这个“逗哏”就会越来越精彩,语文学习就会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积极,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1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