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100%的学校与100%的教师开展问题研究——

长沙天心区:微问题破解大难题

发布时间:2021-11-29 作者: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刘媛是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幼幼小学一名普通的青年数学教师。工作之初,她曾想尝试做课题研究,可是一看申报一个规划课题,需要完成“问题提出、研究综述”等13个项目,就觉得课题研究太高深,只好作罢。像刘媛这样,教师不会做、不敢做、不愿做课题,曾是一个普遍的难题。近三年,天心区教育局从微问题切入,构建“微问题—微课题—课题”的研究体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目前,该区100%的学校与100%的教师开展问题研究,省规划课题立项数位居长沙市第一。在问题研究推动下,该区初步实现了课堂、课题、课程融合发展,教、研、训一体推进,有效破解了“人人研究”“减负提质”“教师发展”等多个难题。

    缘起:

    273个微课题,只有70个达标

2017年,天心区教育局按照上级要求,推进区属各学校开展微课题研究。任务布置后,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一共收到全区273个微课题,但是勉强符合要求的只有70个。“很多老师连课题标题都不会写。”具体负责此事的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余战勇说,像“如何开展听课评课”“送别诗怎样教”,这类标题一看就不是“课题”,只是一个问题。

这次微课题征集,还暴露出了其他不少问题:申报面窄,申报人员多集中在语文学科,音乐、美术等学科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多集中在学校行政人员,一线教师申报较少。

“这说明,全区教师的科研水平还普遍较低,与新时代教师要求不相适应。”天心区教育局局长张伟说,课题研究既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对教师专业成长意义重大。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问题研究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如果教师连问题研究的能力都没有,那该如何去教好学生呢?”在他们看来,大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有畏难情绪;部分教师想做研究却苦于无从着手,得不到合适的指导。这种状况,导致了大部分教师教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较差。

    破题:

    从微问题切入化难为易

面对这种局面,怎么办?关键是要将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转换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循序渐进的问题研究,化难为易!

这是大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大家认为,微问题研究是微课题研究的基础,微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的基础,三项研究是一个整体。因此,微问题研究是最好的突破口。

2017年10月,天心区教育局正式推行“三位一体”问题研究,构建“微问题—微课题—课题”的研究体系。四年来,天心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天心区教育科学问题研究指导意见》《天心区微课题管理办法》《天心区微课题研究方案评分细则》等多个文件。

天心区明确规定,微课题每年开展一次全区性的集中评比活动。同时,成立了韩美华教育科研名师工作室,引领全区教师开展问题研究。

一个一个大问题,被化解成了小问题,迅速化解了教师的畏难情绪。刘媛就是其中一位,学校教科室主任鼓励她说,你可以先做最简单的微问题研究,只需完成两个项目;还可以做微课题吧,完成四个项目就可以。经主任这么一说,刘媛有了信心,于是,开启了她的课题(问题)研究之路。

让她惊喜的是,经过一年的实践,微课题研究取得了成果。在此基础上,她申报了市级规划课题,今年4月份顺利结题,荣获了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现在已是长沙市优秀教研工作者的刘媛深有感触地说:“将课题研究的内容细分,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层层推进,既破除了课题研究的神秘感,又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研究化和研究的教学化。”

有此感受的还有明德启南中学教研主任文武,他说,作为天心区最偏远的农村中学,原来学校教师教研意识十分淡薄。不过,从教师日常中遇到的问题开始,都具体化了,老师们开始有了动力,慢慢形成了研究问题的氛围。“学校的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基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体建设研究’已结题,获得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一等奖。”文武高兴地说。

    成效:

    一个方法解决“三大难题”

天心区龙湾小学建校才7年,有140多名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样一所年轻的学校,做课题的难度很大。而现在,据龙湾小学教研室主任李琼华介绍,从自己探索做微问题研究,到带领教师一起做问题研究,学校参与的教师越来越多,现在是人人有问题,人人做研究。短短三年时间,学校有5个区微课题成功结题并获区级一等奖,38项微课题与62项微问题在研究中,成功申报省市规划课题4个。

“问题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四年来,中小学各学科以问题研究为抓手,教学、研究、培训整体推进,成长了一大批人,刚刚公布的长沙市第四批卓越教师,无一例外都是微问题、微课题、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令人欣喜!”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昌平说。

“面对教育未来的发展,必须要用专业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必须带着研究的眼光,构建新的教与学模式。”采访中,该区王雅敏、丁再南、胡雪滢、匡拥军、王唯之、简丽梅、宋梦珩、林志仁、张文、雷明等10余位校长,纷纷向记者表示,问题研究带来了教育的深刻变革,让校长、教师都养成了综合分析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深化了对教育功能、教育规律的认识,为不可知的未来打下了基础素养。

湘府英才小学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天心区实验小学的“三问课堂、奇妙课程”、仰天湖桂花坪小学的“智慧体育”等,都是问题研究结出的“智慧之花”。

“一个方法,解决了三大难题,撬动了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天心区教育局副局长何阳莉如此评价微问题研究带来的成效:破解了“课题难做”的问题,让校校有课题、人人有问题成为现实;破解了“减负提质”的难题,初步实现了课堂、课题、课程融合发展;破解了“教师发展”难题,开始实现教、研、训一体推进,教师专业水平实现整体提质。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9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