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电影《红船》:

“建党精神”的青春化演绎

发布时间:2022-03-04 作者:丁莉丽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电影《红船》在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上获评“学生喜爱的影片”,随后,浙江、江苏、四川、上海、江西、安徽、新疆等地新华书店通过点对点送影到校、送影下乡的方式为学校和家庭提供课后观影服务。据反馈,目前《红船》已在全国30多万个学校班级和家庭放映,观影达数百万人次,很多学生还撰写了观后感。《红船》之所以受中小学生欢迎,重要的是采用了青春化叙事的创作风格,不但在主题表达和叙事线索上,努力寻求和年轻观众思想情感的共鸣,同时也探究契合年轻观众审美特点的影像建构方式。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其精湛的艺术呈现受到年轻观众的大力追捧,电影《红船》则因选用了与《觉醒年代》相同的演员班底,更令观众产生在银幕上观看微缩版《觉醒年代》之感。


个体视角:青年伟人的成长弧光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曾经指出:“党史题材的青春化表达,不仅是面向年轻受众而进行的青春化打扮,更是找到打通当代青年和近代革命者的思想共识和情感通道。”一百年前掀起的那场革命,本身就是一场青春运动,使得中国革命历史自带青春化的属性;而追随革命潮流,登上南湖“红船”一起参与建党的开拓者,则是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才俊。这正是电影《红船》的题材优势所在,具备打通年轻观众和革命先贤思想共识和情感通道的最佳立足点。《红船》全片以青年毛泽东的视角和思想成长为主线,尤其通过青年毛泽东的视线,还原这段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场景,让观众对那个充满屈辱、充斥苦难的历史现场感同身受,从而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年轻人为何要为中国寻找未来方向的坚定决心。影片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思考,将个人命运的走向融入对国家命运的探索之中的过程,个体成长的叙事和国家命运的书写浑然一体,实现了个体叙事和宏大叙事的融合。


影片中呈现出来的伟人的成长弧光,不但使青年毛泽东的形象立体可感,同时也与当前的年轻人达成了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的基础。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也曾天真地信奉真理在手,胜利必然属于自己。面对张敬尧的倒行逆施,他愤然发起驱张运动,带着驱张团奔赴北京总统府请愿,但总统回答他的却是警棍和枪托;他愤而投书报社,却发现编辑也无力帮助伸张正义。正在内心崩溃之时,又遭遇恩师杨昌济去世,面对暗淡现实的茫然感和个人情感伤痛的叠加,也曾让一代伟人经历生命的低潮。青年毛泽东从不断经历探索的失败,到确认马克思主义是自我的信仰,找到国家的方向,从而开启了自我的生命方向。影片对一代伟人心灵史的追溯,艺术地诠释了只有将个体命运和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高度熔铸在一起,才能让生命的激情处于永不枯竭状态的人生真理,这正是当下年轻人需要从伟人的心灵史中获得共鸣和启发的价值观,也是当下年轻人传承“红船”精神的内涵实质所在,即怎样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新的出路。《红船》穿越100年的历史烽烟,以伟人成长的人性弧光烛照今天的现实,引领年轻人的成长。


形散神聚:短视频式的叙事架构


《红船》也是一部党史教科书,但如何在两个小时不到的电影版本中清晰而全面地呈现这段宏阔的历史,有难度、有挑战。《红船》采取“以史带人”的方式,以青年毛泽东的心理历程为叙事线索,因此,历史事件的铺排和历史场景的营造,与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变迁构成了内在的统一和关联。与1991年上映的《开天辟地》史诗式、全景式展现革命历史画卷不同,《红船》采用了小视频式的叙事架构,片中一个个具有节点意义的历史事件和生活化场景,仿若一个个小视频,各自独立,但事实上,影片只是表面上的“碎片化”,每一段小视频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联,不但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出其时的历史背景、革命形势的变化,以及革命先贤们的生活状态,而且每一场戏均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诸如陈独秀的傲然出狱、李大钊的天津演说、毛泽东初读《共产党宣言》的会心喜悦等,无论矛盾冲突的设置,还是场景的营造,都极富戏剧张力。小视频式的片段组接虽有一些跳跃感,但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同时也激起了观众进一步学习探索党史的欲望。影片整体节奏很快,每一场戏都在不断推进剧情向前发展,一些经典桥段的演绎,诸如“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李大钊给毛泽东送木炭、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等,都有自己的独特演绎,风格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令人过目不忘。


采用快节奏、强情节、短视频化的叙事架构,是一种真正契合当下年轻观众审美特点的叙事策略。从这一角度上而言,《红船》在形式上真正找到了“青春化表达”的正确打开方式。


燃情影像:历史想象的视觉呈现


《红船》由著名诗人黄亚洲担任编剧,其充满诗意的叙事风格在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影片整体节奏明快,面对革命情境的抒情荡气回肠;但是也有偶尔的浅斟低唱,令观众唏嘘动容。一张一弛的剧情,彰显出主创者介入历史的饱满情绪和高浓度情感,使得《红船》成为一部全程充盈着青春和激情的燃情大片。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历来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指针和原则。《红船》用大量丰富而饱满的细节,去填充历史大框架中的空白,让那些历史人物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让观众越过屏幕都能感受他们青春岁月中的独特风采。除了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何叔衡等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一一得以精准呈现,一些女性形象也极其出彩,如陈公博夫人的自私胆怯、王会悟的聪慧能干,均令人印象深刻。本片更是开创性地塑造了杨开慧的个性化形象。杨开慧初次出场楚楚动人的泪脸、对毛泽东脉脉含情的注视,无不展现出少女杨开慧对于毛泽东的深切爱意和崇拜之情。但结婚当日,杨开慧却拒绝坐何叔衡好心安排的花轿,在餐桌上勇敢地表达了自己对平等婚姻生活和夫妻关系的期待,彰显出一位富有现代意识女性的卓然风采。


影像的“燃情”,不仅来源于充满青春动感的人物形象,还在于影片创新性地加入了类型化的元素。如影片虚构了“范三”“程探长”这些角色,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丰富剧情的效果,使得影片对上海滩租界的复杂局势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集中充分,而且局部为《红船》增添了悬疑、谍战片的感觉,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效果。


在视觉呈现上,影片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视觉造型和画面布局极富现代感和艺术气息。诸如青年毛泽东在祭奠杨昌济先生时,通过雪地上画一个巨大的花圈来传达自己的复杂心境;“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片段中,宛若水墨画般的山野雪景;革命“红船”在嘉兴南湖起航,无论是大全景的南湖风光,还是王会悟坐在船头守护会议的远景,每一帧画面都美得令人沉醉,仿若一部视觉大片。


电影《红船》以青春化叙事礼赞建党百年,形象化地表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温度与高度,以敬畏之心和工匠精神打造电影精品,不但为广大观众奉上了一道兼具思想引领意义与视觉享受的精神大餐,也为党史题材影视剧的创新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4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