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项督导”推动乡村学校教学变革

发布时间:2022-06-18 作者:陈瑞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对此,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可见,从教育层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是要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智慧。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48%的农村家长表示,如果农村学校具有和城里学校相同的教学质量,则不会选择送孩子去城里上学”。显然,根本症结在于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为此,从2017年开始,我们在重庆市奉节县、南川区,以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的内容体系、操作体系、支持体系、协同体系等四项督导为抓手,开展乡村学校督导,探索了一条推动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

围绕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的内容体系进行督导

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变革、学生养成教育、特色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变革的支持因素是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养成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它共同指向学生的成长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督导有“三个主阵地”,一头是在教室,一头是在操场,整体则在氛围之中。基于此,我们确立了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督导的“五个观察点”:一是教室,二是操场,三是餐厅,四是寝室,五是厕所。这样,教学变革督导的目标便指向了学科育人,指向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它不仅仅体现在教室之中,还体现在操场等教育的场域之中,并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之中。

围绕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的操作体系进行督导

教学变革督导是以教室为出发点,明确方向,探究方法,提高效率。“方向”是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学生必备品格、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指导教师学习一些教学方法与学会“秧田式”教学,而学会“秧田式”教学则是以能够驾驭小组学习的教育能力为标准;在效率上则强调有效教学,力戒课堂教学中无效因素。

教学变革督导的关注点一是聚焦教学内容的产出。教学内容不是教材,而是教师把课上出来的样子。二是聚焦合作学习的产生。合作学习的运用与否是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分水岭。三是聚焦教学生成的产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对教学生成反思与总结。四是聚焦教学效果的产值。教学效果在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在于学生的成长,在于做到少刷题。

围绕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的支持体系进行督导

从校园文化建设支持体系来说,一方面体现为以干净、漂亮为特点的显性文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以和谐育人为特征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阅读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集合。

从学生养成教育支持体系来说,养成教育实施重在以“自信心、责任感、好习惯的培育”为核心。增加学生自信心,一是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二是多元评价。

从特色课程建设支持体系来说,特色课程建设重在打造好六类课程:校园歌曲演唱课程、诗词故事演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升旗仪式课程、大课间课程、节假日课程。

围绕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的协同体系进行督导

从校长办学思想来说,倡导校长做有温度的教育、带有精神的队伍、站在学生的立场、办有故事的学校、创有特色的生活。

从现代学校制度来说,乡村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具有激励的功能,即能够激发教师想干,教会教师能干;还要有限制的功能,即制度能够促进教师不得不干,从而最终走向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乡村学校教学变革“四项督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乡村学校教学变革督导一是要体现四个变化,包括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环境、师生精神状态、大课间的变化等。以奉节县实验初级中学为例,该校以大课间为标志的德育体系有变化,学校的整体氛围和运转流程也呈现积极变化。二是要体现办学特色。南川区水江镇宁江小学因国防、科技、工业大西迁的三线建设而建校,为此,督导学校将“三线精神”融入育人体系。学校承担的国家级校本课程课题“《铭记三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守正养习惯,奋斗毅童心”被评为南川区德育精品课程。三是要体现师生发展。基于“四项督导”,南川区南平镇中心校有28名学生获教育部关工委奖励,47名学生获市教委奖励;拥有南川区市级优秀教师2人、区级优秀教师6人,1名教师获重庆市级赛课特等奖,69位教师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获奖,35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结题。四是要体现课堂变革。比如,奉节县永安小学构建“一全六课”的特色课程,除了国家课程,还开发了适合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社团活动课程、数学多向思维课程等六大校本课程。

(作者系第十一届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教育评价研究与数据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2年06月18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