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小事”做到极致即成“大事”

——对话李新生

发布时间:2022-09-14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张桂玲 贾延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的灵魂。历城二中不断生长的学校文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李新生:良好的学校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而且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成为一个巨大的能量场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和推动力。文化的引领与浸润,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对这一理念用心用情、持续推进,需要多年如一日的保持认同、实践应用、坚持不懈,不跟风,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持续不断地深化、衍生、跟进和提升。我们的“勤志文化”正是立足校情,在长期实践总结中凝练形成的,干部勤政,教师勤奋,学生勤业,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价值观、坚定的信仰。“勤”是外显行为,“志”是内在动力,两者和谐共生。

记者:您如何看待学校精神文化“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

李新生: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的坚守。《易经》有言:“生生之谓易。”学校精神文化是“不易”的,必须坚守教育教学规律、青少年发展成长的规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方向,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精神文化又是“变易”的,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精神文化还是“简易”的,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化,需要以身示范,比如历城二中用“勤”带动“勤”,以“志”点燃“志”,激励和唤醒每一位师生走上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

记者:教育是“做”的哲学,但也有人认为,作为一校之长,何必事必躬亲?

李新生: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从德育开始的,而德育又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开始的,抓住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从表面看,我们手上做的是小事,但心里关注的,却是大方向和大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能否做到“眼中有人”,靠的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细节,是校长干部的率先垂范,是文化的认同与运用。21年来,我们把点滴小事和教书育人的大方向结合起来,做到极致,才有了历城二中的今天。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张桂玲 贾延芳)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14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