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关注“明星教师” 更要成全大多数

发布时间:2022-09-28 作者:潘志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过去三年,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青年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各类课堂教学评比获奖人次出现“井喷”现象,12人次获得国家级、16人次获得省级、47人次获得市级赛课奖,涌现出了一批“明星教师”。

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较快地成长为“明星教师”固然是可喜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虽然会体现在“枝头”的花团锦簇,但其实更见诸“根部”大面积的默默生长,是未必为所有人看见和察觉,甚至也不是在校长任内就能有收获的。

基于此,我更愿意把管理者助力教师成长看成是一种“成全”之功——贴合教师的成长需求,给教师创设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帮助其达成愿望,让他们在自我提升中收获幸福感,指向的就是学生的成才,本质上就是办学的成功。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倡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是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的根由。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推动和引领教师成长需要做好打入“楔子”、搭建“梯子”、催生“种子”这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入“楔子”。所谓“楔子”,其本义是指插在木器的榫子缝里的木片,可以使接榫的地方不活动。我们知道,一些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强,教学水平不高,业绩一般,自然也领略不到成就感,于是在工作态度上也容易“晃晃悠悠”,心里没有定力,只是把教育当成普通工作,当作谋生之道,把学生视为一般工作对象,不尽其心,不尽全责。怎么办?不妨打入“楔子”,让教师的心安定下来,让他们的日常充实起来。一种可行的办法是,用学校战略倒逼教师成长,使他们看见清晰的愿景,锚定切实的目标,走上可循的路径,心里被进取之心占满,杂念无处容身,从而摆脱职业发展道路上的迷茫和困惑。比如,学校申请成为衢州市创新人才基地的做法,就在教师们心里打入了“楔子”:把一批最优秀的学生交给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教师带,外界期待的压力与他们的奋斗动力结结实实地捆绑在一起,倒逼着他们抛开所有杂念,全心全意地向着培养高素质学生这一巅峰奔赴。结果也是令人欣慰的,设在学校的衢州市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18位主力军教师在几年里超常发展,迅速成长为实力不俗的“十八罗汉”。

二是搭建“梯子”。所谓“梯子”,概而言之就是平台,就是机会。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一直聚力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学校鼓励教研组发挥协同成长作用,通过设立青年教师俱乐部,定期举办青年教师专业论坛、教科研讲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座谈会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学校每年举办“教学活动月”,即便疫情期间改为线上进行,也从未间断。为了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的需要,衢州二中多方邀请省内、市内专家,通过讲座、研讨等方式,与教师分享教育领域的前沿信息和独到的思考,指明课程改革方向。在创设平台、构建人才成长通道方面,相信每所学校都有很多类似做法,它们几乎成为教学和教科研的规定动作了。

为什么同样是搭平台、创造机会的举措,有的学校助推教师成长的效果非常显著,有的学校却反而会被教师们视为负担呢?我认为在搭“梯子”过程中,需要着力关注教师成长的两个“点”。一是深入了解每位教师成长的“需求痛点”。有人喜欢台前亮相,有人更爱培训研修……每一种个性、每一项需求都无可厚非,身为学校管理者,既要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也要注意不轻易打击似乎不那么喜欢“合群”、不那么爱“上台”的教师,应多多留意他们的“根”是不是在生长,看看学校是否能提供贴近其真实需求的“梯子”。二是清楚把握每位教师成长的“时间节点”。孩子的成长有“拔节孕穗期”,教师的成长又何尝没有特定的节点?无论是职称晋升、评比获奖,还是不易被看见的“根部”生长,学校管理者都要善于掐点卡位,适时“投放”机会,精准提供助力,有时候需要添一把火,不使教师错失成长路上的关键几步;有时候需要追一下肥,不让他们错过最佳的“花果期”。

三是催生“种子”。教师成长的动力来源,归根到底是内驱力。这内驱力就像是一粒等待发芽的种子,它需要被唤醒、被激发。我们应该好好培植教师们心头的这粒“种子”,为它向阳而生、茁壮成长创造最适宜的环境。作为学校管理者,首要的就是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所有教师向上的力量都能在这种氛围里受到濡染、感发。比如,衢州二中有一本内部刊物《一线教师》,已经办到了第51期。这本刊物是很多青年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起点,教师们借助刊物互相交流、彼此分享、一起追赶、共同砥砺。再比如,但凡有教师取得了什么成绩,作为学校的一把手,我总是在学校的晨会时间,在学生的注视下,为获奖的青年教师颁奖。这样的安排,都是出于一个目的——让每位深耕教学的优秀教师获得认同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里把持续性的学习和成长内化、沉淀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从而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境界,影响和引领更多的学生。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2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