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迈步新征程·二〇二二年中国教育观察(上)

发布时间:2022-12-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引领航向

党的二十大锚定教育发展新方位    

事 件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是2022年最重大的事件,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10月底,教育部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就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关工作作出系列部署。各地各校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推动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更高视角、更大格局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三项工作,凸显了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之重。这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一词,表明教育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也体现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性。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率先建成教育强国。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逻辑来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摆在首位。不论是科技的创新突破,还是人才的培养造就,都需要优质教育涵养源头活水,都需要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撑,教育强国是全面实现其他各项强国目标的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征程上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有着更高的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新形势,顺应新期盼,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部署。这些新部署,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必将有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关键之年。要锚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以实干笃行开好新局。

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开启新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对于党的二十大部署的每一项任务,都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找准确,把对策搞对头。

在把握根本任务中开启新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准确完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穿融入各门思政课,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抓好大事中开启新局。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中的两件大事。更好发挥教育对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作用,必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每一所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从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教育公平的成色,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促改革中开启新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增加教材建设和管理、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等新的着力方向,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动力。

在推动数字化中开启新局。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的重大意义,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我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显著优势。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教育作为大事抓紧抓实抓好,各行各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形成人人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投身教育的生动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教育力量。

(作者石国亮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战略转型

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新篇章

事 件

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以规范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打造一支能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的师资队伍。

今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开局之年,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展望未来,前景更为光明,尤其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党的一项重大教育战略决策,教育工作者要理解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教育意义和重要使命。

这一年,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大任务,教育部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擘画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顶层设计蓝图。一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取得了若干标志性成果。其一,教育新基建持续发力,初步打造了坚如磐石的“数字底座”。其二,教育资源和用户暴增,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此外,教师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数字化教学应用逐步扩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达成预期目标,构建了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显著提升;“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成果喜人,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有组织扩张,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等。

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落实国家战略和发展蓝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教育数字化是减负增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利器,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解决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分层的背后隐藏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差异,只有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破解这种差异,打破教育分层的固化,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也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而可以说,教育数字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制高点。

另一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和新问题又将不断激发相关高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从而为科学研究和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契机和广阔市场。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数字化战略也是实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在其中所扮演的串联角色,将彰显其更为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意义。此外,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然而,青少年网络非理性行为依然存在,青少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教育数字化是为师生服务的,归根结底是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的,面对目标用户及其困境,我们还需要加快步伐,设计更为周全的方案。

展望未来,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完善顶层设计和激活基层动力的任务还很艰巨。

要尽快出台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建设的详细规划和配套文件,开展系统性培训,统一步调,压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主体责任;要完善数字教育的生态体系建设,依托统一平台,加强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助学、助教、助评、助管、助研的一体化应用;要优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激励机制,激发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能动性,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活化现有资源、创生新兴资源,提升教育资源服务效率;要牢牢抓住学校基层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实现常态化教学应用;要着力培养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目标用户的数字资源应用能力;要加强人文关怀和伦理教育,以规避教育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

总之,要发挥自上而下的引领性和自下而上的积极性,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行动的交相辉映,实现教育数字化建设的双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任何一项重要战略的实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行动纲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久久为功,就能打造出数字教育的中国方案和金字招牌。

(作者钟柏昌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主任、教授)

 

强师优师

全方位发力打造新时代大国强师

事 件

回望2022年,国家出台实施了多项强师优师惠师政策。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9月初,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他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9月底,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

今年出台的系列政策将强师、优师、惠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予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协同推进,构建形成全口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为新时代教师队伍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提供了顶层设计。以加强待遇保障、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为根基,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以教师教育改革为引领,创新教师人才培养;以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以“优师计划”为抓手,改善欠发达地区教师资源供给;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

随着系列强师优师惠师政策的不断出台和推进实施,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得以协调发展,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选择师范专业,年轻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和中小学教师招聘,形成“师范热”“教资热”等现象。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师范类大学报考人数显著上升;本科招生中,师范专业、公费师范生报考人数和投档分数线较2021年普遍提高,在一些高校,师范类专业分数线甚至高于本校非师范类相同专业。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次,增长约66倍,而同期高校毕业生人数从680万上升至1076万,增长不到1倍。近年在一线城市,还出现国内外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扎堆报考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现象。

应该充分肯定的是,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待遇水平、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强师优师惠师政策的实际成效。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冷思考”。应当看到,近年强师优师惠师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均工资统计数据,教师年平均工资尽管在19大行业中排名第7,但与信息、金融、科研、卫生、文化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相比,仍处于偏低的水平。在一些生源流动性较大的地区,存在教师编制调整难以适应实际教育教学需要,结构性缺编问题普遍,编外用人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仍存在整体素质不足、补充困难、流失严重、老龄化问题突出等现象。

基于以上分析,加快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当前应从两个方面发力。

一是对“师范热”“教资热”现象予以积极的“热回应”。借助“师范热”,加强师范专业、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的招生宣传,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从中选拔大批优质生源,推动师范人才培养改革,提高培养层次与质量,为教师队伍提前定制高素质专业化后备人才。借势“师资热”,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为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依据对“热现象”深层次影响因素及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冷思考”,认真面对、深入分析现实问题,深入总结政策经验,持续完善和推进实施强师优师惠师政策。改革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部门协同机制。深化教师资格、编制、岗位设置管理等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国家优师计划、地方优师计划和地方各类公费师范生项目,构建“四级一体”的高质量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体系。利用教师法修订有利契机,切实提高教师综合待遇和社会地位,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作者金志峰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7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