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发布时间:2023-01-12 作者:庞晓光 来源:中国教育报

科学家精神包含三个向度,即价值向度、认知向度、道德向度,因其直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与教育立德树人、培育现代文明人格方面的精神主旨相契合。如何通过教育传承科学家精神?如何把无形的精神同化,最后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有形力量,从而达到精神由内到外、由此及彼、由潜移默化到自觉践行的效果?

从教育主体来看,教师应该成为科学家精神的守望者、率先践行者。教师甘为人梯、默默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创新进取、视学术为生命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风范,为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活的范本。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以为国尽忠、为民尽责的情怀拓宽学生的胸襟,以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启发学生心智、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心态,以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浸润学生心灵,在情、智、德三方面做学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体系的整合和协调来看,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已有教学专题与科学家精神的契合点,借助科学家的感人事迹、科学家追求真理的过程、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运用,把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讲授与学生的认知活动。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让学生聆听钱学森在“克利夫兰总统号”上发出的“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心声,会让学生在思想深处对“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精神追求产生强烈共鸣。另一方面,增设科学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类似“成为科学家”“哲人科学家讲座”这样的通识课程,最有利于传播科学的、批判的、创造的和人文主义的精神,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准。此外,课程思政可以把科学家精神教育作为抓手和突破点,以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构建形式,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从教育的环境来看,要营造充满科学家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精神可以通过文化的形式得到传承,文化传统、流行风尚、价值取向等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科学家精神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校园建筑、雕塑、教学楼内在装饰等形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沉浸式体验中,不自觉地把科学家精神内化为自我意识。另一方面,要利用文化观念等隐性要素唤醒住在思想、品格和历史中的“非存在”。例如,中央财经大学以校史育人为切入点,以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倾心打造大师剧《姜维壮》,让姜维壮先生“忠诚坚定的爱国精神、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团结无私的奉献精神”跨越时间的河岸与师生相遇,以此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厚植爱国荣校情怀。同时,中央财经大学持续开展“科学也偶像”主题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成立学风涵养工作室,倾力打造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学风传承视频《所向》,将大学精神融入学风建设,从而形成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文化矩阵。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家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贡献,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和成就方面还要大。要用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1月1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