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江省绍兴市塔山小学:“越文化”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3-03-31 作者:叶燕芬 来源:中国教育报

如何在语文课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基础性作用?笔者带领的浙江省绍兴市塔山小学语文团队经过20年的深耕细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越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路。

“越文化”融入教学,让乡土文化浸润语文课堂

地域文化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资产和育人资源。醇厚的“越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水文化、名士文化、桥文化等。丰富的“越地名士精神”“越地名胜古迹”“越地民风民俗”“越地特产风物”等不仅是文化资源,更是教育资源。

统编教材中的诸多课文,都与绍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教材中古诗《咏柳》《回乡偶书》的作者贺知章,《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陆游都是绍兴人;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走近鲁迅”中,《少年闰土》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鲁迅家的“新台门(鲁迅故居)”,《好的故事》写的是绍兴山阴道上的风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是周晔(周建人的女儿)写的回忆录。

丰富的名人名家、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越文化”资源开发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在调研的基础上,团队率先结合“越文化”编写了校本读物《国学启蒙读本》(1—6册),重点编入本地广为流传的古语、古联、古谜,本土名人所创作的诗词与文学作品等,并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延伸引入语文教学。2006年,“基于‘越文化’的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课题正式启动,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实践,根据教材体系和教学目标达成的要求有机融入“越文化”校本读物内容和丰富的“越文化”活动。这是一个由传统的课文学习转向“大单元”统整的主题性学习的过程。学校的做法是,根据语文课程单元人文主题和课文主旨,随文融入“越地名士精神”“越地名胜古迹”“越地民风民俗”“越地特产风物”等资源,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

从教材中生发出去,又与绍兴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几乎每周都有“越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生动课例产生。例如刚学完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五(12)班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来到徐渭艺术馆开展研学活动,全班44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分别从汉字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楷书,汉字游戏——从字谜、谐音字到形声字,汉字欣赏——从楷书、行书到草书,姓氏研究——徐,名人研究——徐渭,职业研究——绍兴师爷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式学习,通过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记下收获,写成各具特色的研究报告。

结合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教师组织学生到鲁迅纪念馆查阅文献资料,在文献中了解鲁迅的一生,感受先生的精神品质与人格魅力;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赵州桥》,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水利风景区——运河园,实地踏看古桥遗存、缘木古渡等景点,了解家乡桥文化,见识古运河风情;结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美食》,教师引导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品尝“十碗头”,记住绍兴的味道……

“越文化”的融入,让语文教育得以厚植乡土文化,让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得以彰显。“越文化”赋予绍兴语文教育区域个性和乡土血脉。

实施文化全景式教育,推动学科育人方式变革

为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研究团队提出变革语文育人方式的理念,在继续实践“随教材课文融入”“随教材单元融入”的基础上,实行“随‘越文化’项目融入”,提炼了“文献查阅式学习”“单元人文内涵拓展”“单元要素实践延展”“文化认同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学习方式。同时还设计了基于“越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手册和等级评价手册,开展丰富的走读、体验学习活动,带动语文教学实践,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母语教学中开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在于可以就地取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现实而又方便的空间,而身体力行的实践(参观、访问、调查)又最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品尝到语文无处不在的快乐。语文作为母语课程,不单单是纯课程知识的教学,而应当向历史——文化全景式的育人目标回归。要将语文教育置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及由此产生的时代精神的宏观视野之中,重新认识它的课程性质、知识体系和教学策略。

于是,一个以统编教材为核心,以校本《国学》的阅读和实践活动为纽带,将语文教材、国学经典和古越文化小课题研究充分融合,把语文教材和乡土教育、地域文化资源充分结合的课程系统形成了。这个课程系统以“越文化”融入为载体,搭建了以生活为境脉的学习情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材为本、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方式,将语文教育与文化融合,活化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地域文化及时代精神的视野中变革育人方式,在激活语文课程文化性的同时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作用。

“醇美语文”样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持续20年的深耕细作,学校尝试建构了“醇美语文”的母语校本拓展性课程。所谓“醇美语文”,就是将语文课程改革“美”的方向与绍兴地域文化“醇”的本质相结合而提出的教学主张,它具有浓郁的绍兴地域个性。

“醇美语文”教学样态,是基于越地文化的醇厚、越地名士品格的醇正、越地风土人情的醇香,建构越地语文实践的醇味,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的同时感悟文化蕴含的精神之美,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这种“醇”所显示的情境之美,既体现了“醇”的精神价值,又兼顾语文课程本身的美育内涵,正是“越文化”的软实力。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的眼里,这种让“越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并侧重于语文实践学习的做法,不仅唤醒了“越语文”的乡土情怀,更有利于青少年个体提升对民族、乡土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

“教育并非只是传授知识、学习技能,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扬文化。当下,我们正处在追梦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教育的文化使命显得更为紧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认为,这种融入地域文化的语文课程学习样态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是学生幸福成长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创新的新样态,更是教育工作者共同追寻的教书育人的理想境界。

20年间,已有来自杭州、台州、丽水等浙江省内的40余所学校以及来自四川、贵州、青海等省外的近20所学校慕名前来考察学习,与塔山小学教育集团结对子。笔者带领所在团队通过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钉钉”等平台,在“互联网+”模式下,以课题带动、教研联动、评议互动等方式共享课题成果,各校通过经验分享、成果嫁接、难点攻关等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样态并不断迭代出新。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塔山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31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