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学生物学:助力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

发布时间:2023-04-21 作者:谭永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教育工作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着力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发学生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学生物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课程,笔者从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如何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

  课程内容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必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离开“知”而空谈“行”。因此,获得关于生态文明的真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付诸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的重要条件。生态学知识和生态学思想、方法,是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基本理论支撑。这些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依靠生物学课程来落实。

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生物与环境”主题,以及相关的“生物的多样性”主题,这两个主题的内容,可以为初中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供知识基础。在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安排了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整个模块的内容就是生态学基础内容,系统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生物学教材,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

首先,生物学教材中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中这些主题的知识内容。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生物和生物圈”“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介绍有关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类群的基本知识。高中生物学教材《生物与环境》用整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人与环境的基本知识。

除了这些专门主题的介绍,教材在其他单元或主题中,有的地方也融入了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关内容。例如,初中生物学在“生物圈中的人”的单元页,就以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引入本单元的学习。

第二,教材不但介绍了生态学基本知识,还介绍了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渗透生态学思想。例如,高中生物学教材《生物与环境》在“种群及其动态”一章,让学生体会到个体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其他个体;在“群落及其演替”一章,渗透了自然界里种群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在与其他种群的相互关联中存续和发展的论述。这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生态学的视角看待生命,理解生命世界,由此而感悟群体与共存的思想,也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时的团队合作之中。

第三,教材介绍了我国生态建设成就,设计了实践活动。塞罕坝、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厦门筼筜湖等代表性建设成果写进了教材,用伟大建设成就激励学生投身实践。此外,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投入实践。

总体来说,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生态学知识和实践活动,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学思想、方法,能为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挥主战场的作用。

    教学应着力培养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者

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进程中,中学生物学教学应着力培养未来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者。

建构生态学基本概念,提炼思想观念

在中学生物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生态学概念的教学,教师比较重视,因此对于这些知识内容的落实可以不必再过多强调。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从知识内容中提炼出生态学思想观念。学习生态学,要建构概念,更要通过拷问生命在哪里,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从而综合、整体地理解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群体与共存、层次与整体、动态与平衡的关系,建立生态学思想观念。观察自然界时,注意在生态的舞台上是进化在表演。这可以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多方面的注解,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人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态系统整体中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人又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而进化不可逆转,物种灭绝就无法再生,生物圈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后极难恢复。因此,只有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生态学基本概念和思想观念重要的育人价值,是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促进知行合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不但要有知识、有理念,还需要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中知行合一。中学生物学课程里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既包括课堂里就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和决策,也包括真正走进社会开展实践行动。

教学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就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模拟决策,是一种模拟实践。这类真实问题情境可以有以下三类:一是教材中安排的与生活关联的素材,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有关的案例,特别是教材中有关绿色消费、生态工程建设等正面引导的素材可以利用;二是当地有关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真实问题,可就这些问题展开;三是媒体报道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当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结合研学活动,走进自然保护区、走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场,为知行合一提供真实、鲜活的情境。

教学中践行生态文明的行动,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生态文明理念对照,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日常行为;二是尝试设计生态工程或者环境保护的方案,设身处地地解决问题;三是走入社会,调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因此,教材中设计安排的活动,期待教师能够克服困难去落实。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既要关注当地、立足家国,又要具备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重要原则中,就包括“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也是世界的未来愿景。

当然,中学阶段走向社会开展的调查、宣传等活动,仍然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学习的范畴,不能代替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以行促知”。因此,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事业。中学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从中学生物学课程里获得的扎实的生态学基础知识,领悟的生态学思想方法,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知行合一的体验,都将为未来担当生态文明建设者铺好底色、打好基础。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编辑室主任、编审)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21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