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3的学生受到校园欺凌事件影响——

以教育系统全面参与模式 应对校园欺凌问题

发布时间:2023-11-02 作者:周红霞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校园暴力和欺凌行为包括网络欺凌行为愈加普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20年起,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定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意在呼吁全球对校园暴力和欺凌等问题建立全面的认识,并提出采用教育系统全面参与的模式,鼓励每个人参与预防校园暴力和各类欺凌事件的发生,形成防治校园欺凌和网络暴力的合力,确保青少年的安全和福祉。——编者    

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和欺凌,不仅会侵害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和身心健康,不安全的学习环境也会降低所有学生的受教育质量,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3的学生受到校园欺凌事件影响,其中边缘化或弱势学生所受影响较大,与不曾或不常被欺凌的学生相比,经常被欺凌的学生更有可能在完成中学后便结束学业。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欺凌问题也随之出现。

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和不被容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根据对成功减少欺凌问题或长期保持欺凌较低发生率的国家的案例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应当更广泛地思考欺凌行为的复杂性,对欺凌进行更全面的定义,以“教育系统全面参与模式”应对欺凌问题,并根据网络欺凌的额外特征采取更多举措。

    认识欺凌行为的复杂性,对欺凌进行更全面定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提出,需要更广泛和全面地思考欺凌行为的复杂性,认识到校园欺凌是一个涉及教育系统整体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定义,深化对欺凌预防和干预的认知,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对校园欺凌进行更加全面的定义应当明确:欺凌是发生在人际网络中的关系现象;欺凌受到教育系统所处社会和制度环境的助长或抑制;欺凌通常反映出青少年的同龄人与周围的成年人对目标对象缺乏有效或积极回应和关心;欺凌会对心理情感、社会关系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欺凌行为的反复性不仅关乎欺凌发生的次数,还关系到对目标对象产生的影响,如经历一次欺凌后可能反复出现恐惧;并非所有欺凌行为的实施者都是故意为之,有的可能是受到群体动力的影响,而非出自本意。

    有效应对欺凌问题,采用教育系统全面参与模式

当前,很多国家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主要采取全校参与方法。然而,研究表明,仅立足于学校的举措,其成效是有限的。事实上,学校存在于更广泛的教育系统与社区,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维护。因此,有效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宜采取“教育系统全面参与模式”,强调学校与更广泛社区、社会系统的联系。

采取减少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教育系统全面参与模式”,需要考虑在平行层面或不同层面运行9个核心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贯通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以强化防治校园欺凌问题的长期效果。

一是应对欺凌的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和法律、政策框架。国家各级政府和学校层面的领导力对于有效防治校园欺凌问题至关重要,需要国家层面健全反欺凌法律、政策框架和指导方针,并转化为地方和学校应对欺凌问题的明确政策。相关法律、政策应不断发展,以应对新形式的欺凌行为如网络欺凌等。例如,2003年澳大利亚发布了《国家校园安全框架》推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该框架于2004年被纳入《学校协助法案》;芬兰《基础教育法》的第29节声明,每个学生都有在安全校园环境中学习的权利,据此,教育主管部门要负责确保学生在校免受欺凌。

二是为教师提供充分培训和支持,施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要向教师提供充分的职前和在职培训与辅导,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增强教师对校园欺凌的敏感性,加强教师预防和应对欺凌问题的能力建设,开展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管理。例如,法国自2010年以来要求所有新教师都必须接受应对校园欺凌的技能培训,同时向教师提供相关资源;英国也通过提供培训使所有教师都能有效参与到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工作中。只有所有教师和工作人员了解学校应对欺凌的原则和宗旨、法律责任与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具体措施时,学校防治校园欺凌问题的举措才能发挥实效。

三是增加营造关爱型校园氛围的课程和教学。学校需要增进关爱型校园氛围的课程和教学,帮助学生获得预防和应对各种欺凌行为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例如,芬兰教育的一个典型项目是2006年启动的“反欺凌”项目(KiVa),其特色为非常重视对学校氛围的投入,旨在唤醒旁观者对欺凌事件的反应,并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校园欺凌事件,以民主调解方式让学生积极面对校园欺凌,从而达到消除欺凌行为的目的。

四是创设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和课堂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应营造一个让学生和整个学校社区感到安全、有保障、受欢迎、可依靠的环境。学校应树立友善关系的典范,在每一次欺凌事件发生时都应予以及时、一致和有效的识别与应对。例如,英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和氛围的创设,致力于让学生感受到所处环境是安全友好的,如果遭遇了欺凌行为,也能勇于发声而不必担心欺凌行为进一步发生。

五是为受欺凌学生提供报告机制、支持和转介服务。学校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监控欺凌事件,应建立安全、保密、对学生友好的欺凌报告渠道和机制,并让整个学校、社区都知晓。学校系统应与社区支持和转介服务相结合,了解并获得相关支持与服务。例如,瑞典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中强调,禁止校园内任何形式的欺凌,指出学校有义务调查并上报所有的欺凌事件,要制定年度计划防治欺凌问题。法案也禁止校方报复欺凌事件举报者,且在校方不按照规定处理欺凌事件的情况下,赋予当事人向校方索取损害赔偿的权利。

六是让学生参与预防欺凌策略的制定并为学生赋权。学生参与能够更好地推动反欺凌的信息传播,并通过正面的同侪压力起到制止欺凌行为的作用。因此,要让所有学生而不只是欺凌者或目标对象参与预防计划,要注重将学生主导的防止欺凌举措与学校教职员工制定的计划结合起来共同实施。例如,“共创成长路”是中国香港的一个初中生培养项目,包括提高对欺凌行为的总体认知、提供学生自我反省的空间和培养新的行为方式等,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必要的技能,从而在遇到欺凌时能积极主动应对,还要掌握旁观者应当具备的技能,在面对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七是呼吁学校所在社区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包括校长、教师和其他学校员工在内的校内工作人员,学生和家长,与社区的其他利益相关方均应参与反欺凌计划或行动,共同致力于解决校园暴力和欺凌以及网络欺凌问题。例如,荷兰为18岁以下青少年设立了一个匿名电话热线,拨打者可以讲述所遇到的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问题并寻求帮助。

八是监测校园欺凌行为,定期评估应对措施的有效性。监测学校内部和整个教育系统中的欺凌行为,须加强对欺凌事件的原因、性质、规模、影响与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实证数据的采集,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类型、年龄和性别等分类分析,定期评估学校和系统层面预防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九是教育部门与其他相关合作伙伴建立紧密协作关系。要全面防治校园欺凌问题,必须全员充分参与。教育部门应与卫生、社会服务等其他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学术界、数字平台之间建立广泛伙伴关系。教育部门应和学术界加强合作,通过研究更好地了解欺凌和减少欺凌。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其他相关行业应提供资源和支持,以减少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例如,加拿大有多个旨在提高欺凌问题意识的行动,包括实施“关注儿童广而告之”项目,这是一个持续多年的以欺凌为主题的公共服务广告制作项目;开展2月“粉色衬衫日”主题日活动,在校园和社区内提高人们对欺凌问题的认识。

    考虑网络欺凌的新特征,需采取更多应对举措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时间显著增长,这也增加了他们面临网络欺凌的风险。网络欺凌具有一些额外特征,如欺凌者的匿名性、缺乏能够为遭受网络欺凌的学生提供支持的系统性控制以及互联网对历史记录的保存往往使受欺凌者难以摆脱受欺凌的记忆等。这些新特征会对受欺凌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恐惧。为此,要考虑更多应对举措。

在政府层面,应出台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关于网络欺凌、安全上网、数字公民和技术使用的相关立法和指导方针;提供数字学习框架,提高公民数字素养;协助学校制定更安全和符合伦理的技术使用政策、网络欺凌应对政策和行为准则,以便更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确保将网络安全纳入学校的每个科目;确保家长参与制定应对网络欺凌和网络安全的行动计划和政策;等等。

在学校层面,应确保教师教育课程、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包含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学习、健康和网络安全等内容;提供师生安全技能必修课程,包括关于隐私问题的具体内容,以及在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和其他应用程序上如何安全地接触与回应陌生人。

在社会层面,社交媒体公司和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等应参与确保学生网络安全的方案规划和实施。例如,在澳大利亚,“对欺凌说不!”项目通过向澳大利亚学校社区和公众开放的教育网站来帮助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这个网站提供在线课程和其他资源来支持学校做好欺凌预防工作,并向儿童、家长和教师提供有关网络安全的资源和信息。

(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0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