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民族院校的使命与担当

发布时间:2023-11-02 作者:薛寒 袁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民族院校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一体多元”中华民族文化荟萃的重要场域。新时代,民族院校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基本职能为抓手,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贡献力量。

着力培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各民族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因责而生,尽责而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民族院校应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

一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铸牢人才之“魂”。《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指出:“国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院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步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行动自觉。二是要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塑造人才之“能”。民族院校要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紧迫需求,分析民族地区发展态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提升各学科比例,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生态化发展,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并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民族教育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民族院校应扎根中国土壤,肩负起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使命,激发中华民族实践创新的内生动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为各国贡献中国智慧。

第一,打造高水平的学术科研团队,增强民族教育科研创新能力。民族院校要遵循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以内培外引为抓手,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民族教育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精英,推进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术体系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第二,立足中国本土民族教育实践,创新民族教育学术研究方法。民族院校应明确中国民族教育学术研究领地,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打破以往研究集中于理念描述、理论阐释等单维视角的局限,从多学科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基础理论问题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以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保证民族教育学术研究的科学性。第三,精准提炼民族教育标识性概念,树立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术品牌。民族院校应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为根本出发点,在民族教育实践和经验中凝练出中外融通、简洁有力的标识性概念,提升民族教育的知识原创力和供给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树立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术自信与自觉,不断提升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的国际感召力,为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稳步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事业服务供给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我国文化产业、事业服务供给水平呈现“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态势,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文化生产能力、文化创新活力、效益转化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民族院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场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肩负起服务职责,构筑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一方面,瞄准需求,“软”与“硬”组合施展。在掌握民族地区大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民族院校既要重视文化设施“硬”建设的推进,亦要重视文化氛围“软”环境的营造,实现供与需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优化供给,“质”与“量”协同并进。在供给数量上,民族院校应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丰富文化艺术创作资源,通过志愿服务、文艺帮扶等形式,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服务覆盖率。在供给质量上,民族院校需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特色优势,积极将学校与社会场域有机结合,为优化区域文化事业服务供给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助力宣介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谋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民族院校作为生产与传播文化和知识的重要场所,应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谋略。

首先,重视搭建宣介中国民族政策的国际数字化平台。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品牌是一种高效的战略性传播媒介,对传播理念及实践产生了统摄性的影响。当前,数字化平台的算法逻辑消弭了媒体间的渠道差异,加速了国际传播进入“全息”媒体时代。因此,民族院校应拓宽国际传播渠道,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学术会议平台,积极宣介中国民族政策,重塑全球传播语境。其次,引导支持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国际涉华议题讨论。民族院校是民族政策研究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其智库专家多是推动中国特色民族工作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咨询者和亲身经历者,既了解民族高等教育真实情况,又熟悉跨文化情境、精通外语和国际传播。应大力支持民族院校专家学者以发表、出版国际期刊论文或英文著作以及参与国际文化品牌活动等形式“走出去”和“讲出来”,以“‘严谨学术’+‘动听故事’”相结合的叙事风格,在全球文明图景中巩固中华儿女的立场坐标,讲述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精彩故事,增强中国话语影响力。

(作者单位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本文系2020年度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民族高校教师国际化素养模型构建研究”[EMA200394]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0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