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职统编教材《世界历史》编写说明

发布时间:2023-11-07 作者:晏绍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期关注:中职历史统编教材

编者按: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中职历史统编教材。全套教材共2册,分别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已于今年9月在全国中职学校投入使用,《世界历史》将于2024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本报邀请中职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专家对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详细解读,并邀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对教材进行点评,以帮助广大中职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中职历史统编教材,做好教材使用工作。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职统编教材《世界历史》,力争做到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识教育与职教特色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充分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精心设计编写大纲。大纲编排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注重从纵横两个方面揭示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展现人类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文明的多样性。教材共设计8个单元、23课。其中上古部分1个单元包括2课,涵盖从文明起源到公元4世纪末的人类历史;中古部分1个单元包括3课,覆盖5—15世纪的历史;近代部分3个单元包括8课,叙述16—19世纪400多年的近代历史;现代部分3个单元包括10课,介绍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另设置1节活动课,体现职业教育的主题。编写大纲还明确了教材的框架结构分为单元、课、目3个层次。每单元由导语和2至4课构成,每课包括导入语、正文、栏目等内容。同时,教材在大纲设计上致力于说明人类文明从古至今始终是丰富多彩和多元发展的,多元文明都对丰富人类的文化、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材在上古部分注重凸显古代西亚、埃及、中国和印度文明的开创性和独特性;中古部分则突出阿拉伯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非洲、美洲文明对世界历史的重要贡献;近代部分一方面重点呈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斗争,另一方面注意揭露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不合理性,反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及产生的影响;现代部分注意突出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和影响,凸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新兴独立国家的成就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其国际影响。

二是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教材精选重要的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简明而全面地展现人类从古至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同时,使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例如,在打破世界历史编写中的西方中心论、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方面,教材在上古部分强调了古代西亚、中国和埃及曾引领农业革命,希腊罗马文明则是在吸收和继承地中海周边各个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古时期,指出西欧封建社会只是多元文明中的一员,阿拉伯帝国、中国的隋唐王朝、东欧的拜占庭帝国等都是当时各自地区的中心,阿拉伯和拜占庭还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到近代,虽然西方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一度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建立殖民霸权,但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工人运动的开展,还有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深刻地冲击了资产阶级的世界统治;到现代,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开始与资本主义分庭抗礼,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中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在21世纪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下,西方也只是世界格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充分展现了人类未来发展新的蓝图和理想。

三是突出职教特色。教材专门设置第11课《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正文、辅文及图片中介绍和呈现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经典工艺、科技产业成就,凸显科技发展和工匠精神结合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第1课《古代亚非》的“拓展阅读”介绍了埃及莎草纸的制作工艺;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科技产业成就及代表人物;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纵横”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运用和改进过程;第11课《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的导入图使用了中古时期欧洲的铁匠和徒弟打铁,以及同一课中“对帮工的考核”图片,形象地展示了传统学徒制度的特点;第22课《现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拓展阅读”介绍了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活动课“从机器生产到智能制造——迈向新型工业化的未来”阐明了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和职业训练的关键价值。

四是优化呈现形式。教材重视文字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编写组在充分讨论大纲的基础上,分工撰写正文,之后由主编和编委会主任审读修改。完成初步审读后,编写组集体讨论写作中的普遍性问题,确定原则后再次修改,经主编和编委会主任审读后再次提交编写组集体讨论并句读。经过多轮审读、句读,教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科学,以及表述的精练。教材知识呈现方式多样,使用了较多的插图,包括历史地图,反映历史人物、历史场景的图片,以及实物图片等。仅古代部分5课就包括44幅插图,平均每课2—3幅地图,8—9幅图片,这些插图将重要的时空意象、历史人物、建筑艺术、社会生活等具体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材还丰富了栏目设置,每课有“课导入”“人物扫描”“历史纵横”“拓展阅读”,以及“思考点”“看图学史”“学习探究”等栏目。“课导入”往往利用一个历史片段,引出全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物扫描”“历史纵横”“拓展阅读”作为正文内容的延伸,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思考点”“看图学史”“学习探究”是结合正文设置的小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正文内容的思考。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等职业学校历史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世界历史》编者)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07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