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云南大学“最严体育校规”实施两年后,学生体测合格率达到91.9%——

体育校规如何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发布时间:2023-12-26 作者:见习记者 金秋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科所有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总计200学时”“每学期男生跑步120公里,女生100公里”“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方可毕业”……这是云南大学2021年发布的体育新规要求,被部分网友称为“最严体育校规”。如今,两年过去,云南大学“最严体育校规”的“下文”来了:自体育校规施行后,学生体测合格率达到91.9%。

如何更好发挥体育校规的正向引导作用?如何进一步落实体育校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最严体育校规”缘何奏效

“自从学校出台这项新规以来,每天晚上在田径场锻炼的同学明显增多了。”云南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学生江昊说。

“云南大学实施体育新规的初衷正是源于此前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客观事实。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从学校统计的数据来看,2018年学生体测合格率只有68.6%,2021年体育新校规施行后达到91.9%。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效果是很显著的。”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说。

云南大学的做法为何能奏效?吉林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农业大学国际足球教育学院院长张志成表示,关键就是敢于“动真格”,“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规定,发挥了体育校规的正向激励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此严格的标准,是否会使部分学生无法顺利毕业?“校规实施标准有严格详细的量化措施及配套政策,并增加了体测次数和补测机会,并且学校设有‘保健班’,身体不好或不适应运动的学生可以申请免测。”云南大学体育教师宣红波说。

积极探索,发挥体育校规的引导作用

严格体育测试标准,其用意归根结底是要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习惯。

“测试的项目就是体育课的主要授课内容,我们将测试成绩纳入体育课中进行统一评价,体测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课成绩,体育课成绩不及格,学生就不能毕业,不颁发毕业证,不授予学位证。”张志成说,吉林农业大学的体育制度明确了学生必须完成各阶段、各项体育项目测试,引导学生从完成规定动作到逐步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除了用不达标要受“罚”的形式,有专家建议,还可以用“奖”来引导,激发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可以用激励的方式把体育锻炼跟评奖评优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的益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姚荣说。

摸排学生体质情况有助于发挥好体育校规的积极作用。“我们学校设有‘吉林省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对学生开展体质健康监测、健康课程开发等工作,通过对学生体质的科学分析,制定相应课程。”张志成说。

一贯重视学生体育的清华大学,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类型的体育校规。“本科生阶段,有日常长跑量、游泳测试等要求;研究生阶段,体育校规以自愿性、兴趣性等作为主要特征,活动形式包括体育俱乐部等。”该校一名学生说。

多措并举,让体育校规更好落地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校规进行细化,增加体育课的课时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锻炼需求,这是很多高校正在做的事。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冰雪教研室主任刘俊一介绍,除严格落实体质测试外,学校还开展校园健康跑及运动俱乐部活动。

标准化体育场所和完善的运动设施,是吸引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标准化、设备齐全的体育场所为学生参与锻炼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吸引力,合规且专业的场馆、器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安全性。”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研究生叶楚文说。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刘俊一建议,在体育校规的设计中增加对教学实践的要求,可以采用游戏化学习的形式,将游戏元素融入体育课程中,增加趣味性。比如,可以通过团队竞赛或积分系统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已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除了用校规发挥正向引导督促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内生的、自发的体育锻炼兴趣。”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0级学生王宇晴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增强活动趣味性,提升活动参与率,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不局限于校内。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26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