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六个维度”

发布时间:2024-02-19 作者:钟伟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进入公众视野。

《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总要求。2020年与2023年,教育部分两批共认定1086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社会实践类课程占491门。

当前,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存在主体重视程度不够、理解不深,课程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课程性质上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既不同于“实训”“实践”课,也不同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须从其特征、属性、条件、资源、标准、评价等不同维度入手,探索其基本内涵、特质和建设路径。

以价值引领为首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明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因其独有的社会性、实践性,育人元素汇聚,价值引领作用凸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到改革发展一线、社会基层,观察、参与、体悟,融理论学习、技术服务、社会调查、解决问题等为一体,在社会“大课堂”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以专业基础为基本支撑。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不是“为实践而实践”,也不是“走马观花”策划一场活动,而是要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构建“专业+实践”的课程模式,引导学生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相关领域的某些具体问题,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教学组织者要从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分析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点,“量身定制”课程目标,通过“理论+实践”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就业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开放实践为重要属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遵循“做中学”以及情境认知等教学理论,强调“知行合一”,通过构建师生实践共同体,帮助学生完成基于问题的学习,学会从真实世界中获取真实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从课本或他人的经验中发现问题,从而树立更加自觉的主体意识。从课堂之内到校园之外,学生在“两个场域”学习,一方面在观察、参与、体验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生态,得到思政教育、文化底蕴的滋养;另一方面在知行合一的课程设计中,真正提升能力素质。

以资源汇聚为重要条件。学习环境的改变引发了一系列关系的“重新适应”,比如教与学的关系、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关系等,形成了相对“开放”的实践课堂。如何打通课堂讲授与实践、课上与课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办好、办“活”实践类课程的关键。在师资方面,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校内的“双师型”教师,以及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有经验的资深从业者,共同打造课程教师团队。在实践基地方面,学校要积极联动地方,寻找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特色场馆、行业生产基地等,让实践学习落地落实。

以“两性一度”为重要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19年,《实施意见》提出了“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和“增加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两性一度”聚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这是对所有一流课程的要求,也必然是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重要标准。“两性一度”标准既有利于挖潜教师潜力、激发课程活力,又能让学生在高挑战、高投入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内部动机,即知识不再是灌输的、与自我无关的外在内容,而是从自身经验出发、解答自身困惑的存在。

以多元考核为检验课程效果的重要方法。考核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中实践占比增多,传统课程的单一考核方式较难适应这种变化,应该构建一套与之适配的多元化且注重过程评价、发展评价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要从“考核知识为主”向“考核能力和知识并重”转变,考核形式要从“单一闭卷考试为主”向“多样化考核为主”转变,考核方式要从“终结性评价为主”向“过程性评价为主”转变,评价主体要从“单一主体评价”向“多元主体评价”转变。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在帮助学生完成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也进一步丰富了高校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维度。作为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当充分考量以上六个维度,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培养目标,深入思考课程价值,深度挖掘课程特色,不断汇聚教学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真正让这类课程成为学生参与度高、内容创新性强、形式灵活多样、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金课”。

(作者系许昌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式写作”主持人)

《中国教育报》2024年02月19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