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赛后调查

发布时间:2024-04-23 作者: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调研组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赛选手评国赛

·90.22%的参赛选手对比赛的整体设计表示认可,其中对比赛理念、比赛内容和比赛分组设置的设计认可度尤为显著 93.48%

·93.48%的参赛选手表示,参加国赛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88.99%的参赛选手认为,国赛成功搭建了一个促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开阔了视野

·84.13%的参赛选手认为,国赛有力地引导了教师重视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参与面最广、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教师比赛。比赛对锤炼教师教学能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了解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2023年国赛”)的实践成效,进一步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作用,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行委员会办公室)调研组于2024年1月面向2023年国赛的3586名选手、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和领队、约500名网络初评和现场决赛评审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15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座谈调研。

调研发现,比赛在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赛事的举办促使教师在数字素养水平、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有效推动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互鉴,开阔了视野。但比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参赛团队存在备赛投入失衡、赛教融合不足、教学能力面临短板等问题。为此,应积极引导理性备赛、深化赛教融合、强化赛后评价,以更好地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发展目标。

成效: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催化剂

2023年国赛在国家层面优化了顶层设计,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各地各校积极落实联动,为赛事提供有力支持,确保了比赛的广泛开展。参赛团队内部合作协同紧密,参赛教师和学生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为赛事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效一:顶层设计优、引领作用强。

2023年国赛在赛事的整体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创新,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和评价。调查显示,有90.22%的参赛选手对比赛的整体设计表示认可,其中对比赛理念、比赛内容和比赛分组设置的设计认可度尤为显著,分别达到了97.68%、96.24%和95.80%。从领队的反馈来看,在比赛分组设置、赛制安排及比赛理念设计等方面,认可度均超过96%。这些数据客观反映了2023年国赛在顶层设计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也显示出比赛在赛事品质和发展理念方面的稳步提升。

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国赛展现出其深远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调查显示,有93.48%的参赛选手表示参加国赛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在数字素养水平(72.25%)、专业教学能力(74.2%)、综合育人能力(68.19%)和自主发展能力(67.54%)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领队们对这一成效也高度认同,有94.55%的领队认为国赛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此外,大赛还成功搭建了一个促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为教师们开阔视野提供了宝贵机会,有88.99%的参赛选手和92.73%的领队肯定了这一作用。还有84.13%的参赛选手和89.09%的领队认为,国赛有力地引导了教师重视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这些数据表明,国赛不仅是一个比赛平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催化剂,通过提供学习、交流和竞争的机会,显著推动了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成效二:组织联动好、支持保障强。

在推进和完善“校—省—国家”三级联动的赛事体系方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作出了显著的努力和贡献。调查显示,92.68%的参赛选手表示所在学校举办了2023年度校级教学能力比赛;98.04%的参赛选手表示所在省(区、市)举办了2023年度省级教学能力比赛。数据反映了教学能力比赛在学校和地区间的普及情况,同时也展现了三级联动模式在加强赛事组织和实施效率方面的强大效能。

在激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比赛方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调查显示,认为从学校、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获得了比较充分或非常充分支持的参赛选手分别占82.9%、76.88%。从支持内容来看,来自学校的主要支持包括提供教学资源(68.91%)、后勤保障(67.39%)以及经费资助(66.45%);而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则更侧重于提供政策解读和策略指导(46.67%)、组织统一集训(41.3%),以及聘请外部专家或机构进行专业辅导(28.41%)。从支持力度来看,专科层次职业学校和中职学校相当,且均明显强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东部地区无论是学校还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均略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可能与东部地区相对较高的资源配置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有关。高效的支持体系不仅体现了各地各校对于鼓励教师积极参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性的共识,也凸显了其在具体实施上的差异化策略,从多角度保障了教师参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成效三:合作协同紧、师生积极性高。

2023年国赛充分展现了参赛团队高水准的协同合作与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调查显示,94.86%的参赛团队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成员间配合默契、密切协作,共同应对比赛挑战。超过93%的选手参赛积极性较高或非常高,表明他们对参加国赛具有强烈的意愿和动力。从地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参赛积极性最高(95%),其次为东部(94.14%)和西部(92.61%)地区。从学校类型来看,中职学校参赛积极性最高(95.34%),其次是专科层次职业学校(92.22%)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90.91%),这一结果反映了学校层次与参赛教师积极性存在一定关联性。2023年国赛参赛班级的学生也呈现出积极的参与和配合意愿,与教师参赛积极性形成了有力呼应。调查显示,高达93.8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并支持赛事,对国赛有高度认同感,并在实际行动中展现出极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师生同心、共赴赛事的情景,无疑为参赛团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与学生的内在动力,增强了参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有力地推动了其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问题:部分团队为赛而赛、赛教脱节

2023年国赛在“校—省—国家”以及团队和选手层面均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参赛团队存在备赛投入失衡、赛教融合不足、教学能力面临短板等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部分参赛团队备赛投入呈现失衡。

比赛的初衷在于通过搭建交流和竞争的平台,促进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育改革创新。然而,实践中部分参赛团队出现了“为赛而赛”的倾向,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备赛。例如,部分参赛团队备赛时间过长。调查显示,半数左右的参赛选手、领队反映,他们准备2023年国赛的时间超过6个月。其中,有17.17%的参赛选手备赛时间达到一年及以上,这一现象在西部地区和“双高”学校中尤为突出。更有12.39%的参赛选手表示,所在学校允许他们脱产备赛。再如,部分参赛团队备赛资源投入过度。有27.83%的参赛选手表示学校专门聘请了外部团队来负责后勤保障,11.23%的参赛选手表示所在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进一步的访谈调研也反映出一些个别现象,如国赛现场出现了“保姆车”、化妆师、服装师等超出必要范围的备赛配置。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方对比赛的高度重视,但投入过多的时间和过分的资源配置,却背离了比赛的宗旨。因此,需要从有关方面做好积极引导,以确保比赛活动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问题二:部分参赛团队赛教融合尚需加强。

比赛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调研也表明,部分参赛团队存在一定的赛教脱节问题。尽管只有2.03%的参赛选手和1.82%的领队反映,选手在国赛中的表现与其日常教学工作情况不完全一致,但评审专家组的反馈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有22.77%的评审专家认为参赛团队在国赛中的表现与其日常教学实际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数据显示出参赛选手和领队对于赛教脱节的自我感知并不强烈,也有力地揭示了在比赛过程中,部分参赛作品在某些环节尚未与日常教学实践实现紧密结合,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现象反映出在赛教融合的道路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确保比赛能真实、准确地映射出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问题三:部分参赛团队教学能力存在短板。

调研结果显示,参赛选手、领队和评审专家三类群体均对参赛团队在教学能力急需改进的方面有一定期待。从参赛选手的自我认知来看,他们认为最需要改进的领域集中在教学思维深度(55.72%)、教学评价考核(51.88%)和教学资源运用(45.8%)等方面。而对于领队来说,他们更加关注参赛团队在教学思维深度(58.18%)、教学资源运用(56.36%)和教学手段使用(52.73%)等方面的提升。评审专家则认为,教学思维深度(70.14%)和教学评价考核(55.45%)是参赛团队最需要改进的关键点,同时对教学理念改革(48.34%)和师生互动(27.96%)的关注度较参赛选手更高。整体来看,不同群体对参赛团队在教学思维深度、教学评价考核、教学资源运用等方面的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反映出这些教学能力是职教教师急需改进的短板。

改进:引导理性备赛,深化赛教融合

为提升办赛水平,进一步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作用,亟须落实引导理性备赛、深化赛教融合及强化赛后评价三大策略,为教师成长注入持久动能。

策略一:引导理性备赛,回归教育教学本质。

针对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备赛的问题,需要从比赛组织、参赛准备到资源投入等各个层面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确保赛事回归教学本质。一是制定合理备赛周期,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要制定、指导并推广一套合理的备赛时间指导原则,严禁教师脱产备赛,确保教师能够平衡比赛准备与日常教学工作,避免因长期备赛而忽略教学任务。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明确限制参赛学校和参赛团队在部分比赛支持方面的投入上限,严禁在备赛活动上提供非必要的后勤服务,鼓励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真正能够提升教师比赛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活动中。

策略二:深化赛教融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针对一定程度上存在赛教融合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赛教融合工作机制,有效弥合比赛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使比赛真正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要将赛教融合理念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部署,鼓励教师将比赛成果转化应用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创新等实践,推动以赛促改的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比赛成果转化为持续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健全赛教融合的教研督导机制,将赛教融合情况纳入教学督导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监测评价,及时反馈,引导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策略三:强化赛后评价,反哺教学能力进阶。

针对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能力短板的问题,制定和实施一套详尽的赛后评价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机制不仅能提供有针对性的赛后反馈,还能助力教师对其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和持续改进。一是建立赛后反馈报告机制。参赛团队、学校和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赛后组织深入分析参赛教师的比赛表现,对他们在教学思维深度、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资源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诊断,并形成教学能力提升的个性化报告反馈给参赛教师。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客观认识自身教学水平,也可为下一步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充分运用比赛反馈的诊断结果,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质量考核与激励机制之中,注重对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评价和激励,以切实帮助教师补齐教学短板,持续提升教学能力。

(调研组负责人:曾天山;成员:唐以志、汤霓、宋阳、于杨、黄河、胡松华;执笔人:汤霓、宋阳)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3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