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考评体系探究

发布时间:2024-05-21 作者:姜仕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适应了形势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实际效果,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以评促建,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高校思政工作涉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点多、线长、面广,其考评体系构建亦涉及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总体而言,高校思政工作考评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制定科学的考评原则、实施科学的考评方式。

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考评目标起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考评目标的确立既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政工作的职责使命,又要真正检测出立德树人成效,反映高校自身纵向改革发展的历史成绩和与同类型院校横向对比的优势、特色。考评目标的设定兼顾共性和个性。既要充分体现高校思政工作的总体要求,也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未来,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还要充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院系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学生特点、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等作出动态调整,以得出更加科学的考评结果。

制定科学的考评原则。考评原则是组织和实施考评活动的基本遵循。高校思政工作是隐性与显性相交织、动态与静态相融合的,因此制定考评原则,既要注重定性指标的评价,又要注重定量指标的考核;既要重视过程性动态评价,又要重视静态的结果、绩效考核;要建立多层面、多元化、多要素参与的考核观测指标、分值权重和评价模型;要坚持信度和效度相统一,把二者作为判断指标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合理、整体相关、激励导向分明的重要依据;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强,通过考核评价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发展。

分类别划分考评对象。高校思政工作的参与主体有教学单位、管理服务部门、科研机构,不同类别的主体在工作中发挥着不同作用,考评要根据不同主体的职能职责、使命任务而实施。如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考评,应重在思政课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教师队伍与教材建设、科学研究与服务学生等方面;对其他院系的考评,应重在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管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及学科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等方面。

分群体设定考评指标。参与高校思政工作的群体中,党员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教职员工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其考核评价指标和分值权重也要差异化设定。对党员干部要侧重政治素质品德修养、干事创业示范引领、思想教育岗位育人等方面的考查;对思政课教师要侧重专业素养、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获得感等方面的考查;对辅导员要侧重职业能力、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党团组织建设、日常教育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考查;对其他教职员工应侧重政治素质与师德师风、教书育人价值引领等方面的考查;对青年大学生则应侧重政治素养、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考查。对每类对象要设定特色项目加分指标和负面清单,使考评真正反映出不同群体的育人成效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变化。

分层次细化考评指标。考评指标是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具体观测点。要根据不同对象、群体承担的具体工作,分层次设定核心指标、重点指标和一般性指标等。核心指标重在考查思政工作教学管理主体责任完成和落实情况,思政教育对青年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赋予较重分值;重点指标主要考查思政教育主体育人重点工作完成和落实情况,考查是否较好地推进和实施了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并赋予较高分值;一般性指标主要考查思政教育主体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完成情况,对教育对象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赋予适当分值。

实施科学的考评方式。要综合运用他评、互评、自评方式,并引入第三方评价等,实现交叉式、立体化考评。“他评”主要包括校领导对教学院系、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教职工对所在院系、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学生对所在院系、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教师、辅导员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四个层面。“互评”主要包括院系党政班子成员、专兼职辅导员对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对院系党政班子的考核评价,专兼职辅导员对所在院系党政班子和职能部门的考核评价三个层面。“自评”主要包括院系领导班子和职能部门、科研机构负责人就推进与落实思政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及评价,党员干部、教职工、专兼职辅导员、学生在思政工作中对个人的收获与成长进行自我评价两个层面。

分层分类分模块考评得到的数据纷繁复杂,要充分借助软件系统对考评结果进行数理分析统计,利用数学建模等手段生成学校及各部门、院系和师生等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考评报告,对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苗头性问题提前预判,发出工作预警。同时,要将考评结果纳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和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先和学生选优选先、入党、毕业政治鉴定的重要依据,从而使考评真正发挥出积极的导向作用,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