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24-05-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的5月 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特别报道

合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见习记者 郑翅 本报记者 李小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问题。

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设置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的意义何在?怎样科学认识学生的“心问题”?呵护学生心理健康该从何处着手?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

“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

近年来,教育部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先后出台文件,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旨在抓住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要害,综合施策,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高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纵观近年来政策动态与各地实践,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发展蹄疾步稳。各地各部门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校、家庭、师生家长普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向好。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态势仍需引起关注。“学生、家长、教师等对于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的理解认知不够科学全面,应对和处理的知识能力不够专业有效,是当前教育领域预防、识别和早期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董奇表示。

今年5月的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确定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深入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设置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关心、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提及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设置的必要性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科学认识学生的“心问题”

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目标对象是全体学生,其工作开展不只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和意志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边玉芳介绍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是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第二类是已经有一些心理问题倾向的孩子,如果不及时阻断、干预,就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做好预防工作,并进行适当的干预。第三类是已经有了心理问题的孩子,一方面要依靠医院的医治,另一方面要改变孩子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生存环境,让孩子在有效治疗后能回归正常的生活,不会再有第二次恶化的可能性。”

“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连续体。”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有短期性和阶段性,只有经过严格的临床心理学诊断,才能称之为疾病或者问题。科学认识学生“心问题”以及分类指导非常重要。

学生“心问题”在不同学段有哪些表现?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就我们观察,小学阶段学生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人际互动不佳、思维水平发育迟缓等。中学阶段由于学业压力增加,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厌学、人际关系紧张、对抗情绪等,这其中,对于考试的焦虑是较为普遍的。到了大学阶段,情况就更复杂一些,有抑郁、目标感缺失、学业压力、毕业压力、不适应环境等。家长、教师和社会都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蔡光洁说。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课业负担重、竞争压力大、评价功利化,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家庭方面来说,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从社会方面来说,人才观、就业观、婚恋观等方面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做好协同育心大文章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

今年2月21日,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提出,要凝聚多部门、多系统合力共同治理,家校医社携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如何形成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合力,做好协同育心大文章?

从总体思路而言,主动预防好于被动应对。“要把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首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主动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环境,能有效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父母要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广东省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张远广表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学会沟通和对话教育的技巧,做好家校共育。

学校应坚持“五育”并举,重视“三全育人”。“真正把学生学业负担减下来,丰富学生成长体验,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韧性。”张远广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出方剂,他认为要建设心理室,配强配足心理专业教师,重视教职员工和心育委员的系统培训和指导,做好心理普测和筛查,做好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校一案”。

“对于教师和家长,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要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包容、家庭的温馨、师长的关爱。”蔡光洁说。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实施者,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教育部将心理健康作为20万名中小学书记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打好组合拳至关重要。“建立心理健康共育和心理危机群防机制,要全面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各学科教育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害怕、面对挫折不气馁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吴键建议,各中小学校应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监测,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除了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室,更应建立起班级、年级、校级的三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响应机制。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教育部将聚焦重点环节,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做到健康教育全覆盖、监测预警早发现、咨询服务重实效、干预处置保底线,最大范围凝聚师生、校家社等主体力量,实现育人、育才和育心相结合,共同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专业研究】

如何打好心理测评组合拳

刘伟伟 周宵

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提出要“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当前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开展总体较好,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一些心理问题起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心理健康测评流程不符合规范。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大多是由学校和教师自发组织实施的,测评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由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没有完全遵守规范化的测评流程。

二是心理健康测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测评主要由学校分管校领导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开展实施,他们接受的心理健康测评相关专业化培训较少,难以有效把握所测心理问题的内涵、精准判别测评工具的适用性,难以保障测评的过程效度和处理测评中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等。

三是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使用不平衡。一种心理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测评工具,每种测评工具适用的情境不同。部分学校对测评工具的适用对象、信效度、评估方式、结果解释等不了解,难以区分不同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之间的差异。

四是过度依赖量表测评结果。准确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须综合考虑多方面指标。一些学校仅基于某个问卷或量表得分就判定学生是否出现某一心理问题,一方面会将学生的情绪倾向严重化、问题化,对这些学生过度关注,进而引发学生和家长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可能会忽略那些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错过最佳心理干预期。

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从“心”出发,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规范性。一是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建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服务机构,强化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规范化保障。二是开发本土化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测评实施和结果运用。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组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中,要谨慎使用病理心理的诊断性工具,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组织问卷或量表,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三是严格遵守安全保护机制和遵守伦理规范,测评前要征求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的同意,测评后应根据需要组织团体活动或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对于测评结果的解释,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来综合评估。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谨慎评判,如有需要,应转介给专业人士开展进一步测评。

为“心”赋能,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科学性。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制定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方案,指导各地形成具体的心理健康测评方案实施细则;试点制定规范化流程,以抑郁症筛查为主,通过区域试点等方式,加快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指南,做好中小学生隐私保护、结果保密等配套制度;加强数字赋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通“数字孤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画像”。

凝“心”聚力,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协同性。一是健全分级管理体系,完善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与部门协调,健全“家—校—社—医”协作参与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机制,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人员选拔、过程管理、结果分析等方面建立协作机制。二是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源要素,完善“财政扶持引导、主管部门推动、学校组织实施、社会协同参与、专业机构承办”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体系。三是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一体化,实现不同学段心理档案信息的有效衔接,有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心”成长,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测评人员的专业性。要强化中小学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在选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时,注重考查教师是否系统掌握心理健康测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心理咨询与评估的实践经验。师范类和医学类高校除开设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测量与统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外,还要提供心理咨询实践平台。教育部门、卫健部门要加大力度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专业型人才,从理论学习、技能辅导和案例督导等方面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专业资源。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方面的科学研究,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学校和科研院所等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协同开展研究,了解中小学生在情绪、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情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刘伟伟系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研究人员,周宵系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研究员;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资助[2023QN007]研究成果)

【实践经验】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发挥课堂育“心”主阵地作用

肖学军 韩萌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把守护师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重要任务。多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理念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立足发展、重在预防”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学生生涯全程,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务,营造“人人知心理健康,人人学心理健康,人人护心理健康”的绿色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立足根本,用好课堂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托,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着力开发并实施“1+3”心育课程,课程围绕一个核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三个支点(心理主题班会、心理专题讲座、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实施发展性心理辅导,全程陪伴学生成长,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学校早在1998年就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总体教学计划:高一年级每班每两周一节心理课、高二、高三年级每月一节线上主题微课,并将其作为校本课程开设至今。如心理主题班会以学生视角,面向全体,打造四个“自主”:自主选材、自主主持、自主讨论、自主成长。心理专题讲座则以专家视角,突出重点,打造非常“3+5”:面对学生、家长、教师三个层面,开设心态、人际、目标、生涯、减压五个系列讲座。

活动润心,拓宽育人渠道。近年来,学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推进,聚焦培养目标,创新思维,多方面着力,专职专业、全员参与、家长助力,实现了“活动润心、团辅暖心、咨询健心、文化沁心、联动护心”。

学校通过推行三礼四节(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礼,春天颂诗节、金秋艺术节、阳光体育节、大学节)以及家长“心课堂”、心理科普、“5×4”心理服务(即一周5天,每天4小时)等,形成了激情九月、科普十月等一批品牌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入脑入心,助力学生自我成长。

精准摸排,筑牢心育防线。学校坚持统筹各层面心理育人资源,建立干预和关爱帮扶体系,开设“心理危机绿色通道”,实现了心理普查常态化、心理档案全员化、心理防护网格化、危机通道畅通化,建构学生心灵“连心桥”。

学校每学期都会常态化开展心理普查,如为每届高一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问题,建立重点帮扶台账,保证一生一档、一生一策。通过面谈、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进行重点关注、全面观察和深入访谈,做好学生心理安全的“守门人”。

自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教师幸福感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5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