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打好心理测评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4-05-25 作者:刘伟伟 周宵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决定自2024年起,将每年的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特别报道

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提出要“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当前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开展总体较好,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一些心理问题起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心理健康测评流程不符合规范。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大多是由学校和教师自发组织实施的,测评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由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没有完全遵守规范化的测评流程。

二是心理健康测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测评主要由学校分管校领导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或班主任开展实施,他们接受的心理健康测评相关专业化培训较少,难以有效把握所测心理问题的内涵、精准判别测评工具的适用性,难以保障测评的过程效度和处理测评中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等。

三是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使用不平衡。一种心理问题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测评工具,每种测评工具适用的情境不同。部分学校对测评工具的适用对象、信效度、评估方式、结果解释等不了解,难以区分不同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之间的差异。

四是过度依赖量表测评结果。准确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须综合考虑多方面指标。一些学校仅基于某个问卷或量表得分就判定学生是否出现某一心理问题,一方面会将学生的情绪倾向严重化、问题化,对这些学生过度关注,进而引发学生和家长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可能会忽略那些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错过最佳心理干预期。

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从“心”出发,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规范性。一是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建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服务机构,强化心理健康测评工作规范化保障。二是开发本土化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测评实施和结果运用。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组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中,要谨慎使用病理心理的诊断性工具,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组织问卷或量表,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三是严格遵守安全保护机制和遵守伦理规范,测评前要征求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的同意,测评后应根据需要组织团体活动或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对于测评结果的解释,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教师和家长的反馈来综合评估。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要谨慎评判,如有需要,应转介给专业人士开展进一步测评。

为“心”赋能,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科学性。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中制定切实有效的可行性方案,指导各地形成具体的心理健康测评方案实施细则;试点制定规范化流程,以抑郁症筛查为主,通过区域试点等方式,加快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指南,做好中小学生隐私保护、结果保密等配套制度;加强数字赋能,形成科学规范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通“数字孤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画像”。

凝“心”聚力,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协同性。一是健全分级管理体系,完善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与部门协调,健全“家—校—社—医”协作参与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机制,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人员选拔、过程管理、结果分析等方面建立协作机制。二是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源要素,完善“财政扶持引导、主管部门推动、学校组织实施、社会协同参与、专业机构承办”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体系。三是加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一体化,实现不同学段心理档案信息的有效衔接,有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心”成长,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测评人员的专业性。要强化中小学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在选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时,注重考查教师是否系统掌握心理健康测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心理咨询与评估的实践经验。师范类和医学类高校除开设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测量与统计、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外,还要提供心理咨询实践平台。教育部门、卫健部门要加大力度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的专业型人才,从理论学习、技能辅导和案例督导等方面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专业资源。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方面的科学研究,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学校和科研院所等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协同开展研究,了解中小学生在情绪、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情况,为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刘伟伟系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研究人员,周宵系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研究员;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资助[2023QN007]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5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