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挖掘自然材料持久价值

发布时间:2024-05-26 作者:解菊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开展自然教育课程过程中,自然材料因数量多、种类全、低成本、开放性等特点,受到了教师的青睐。但我们发现,虽然幼儿喜欢玩树叶、树枝、石头等自然材料,却往往只玩一段时间就放置一边不理睬了。如何持续发挥自然材料的价值,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呢?我们通过持续的教研,探寻幼儿玩转自然材料的支持策略,让幼儿在自然材料“一物多玩”的过程中充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深度学习能力。

    创建自然教室,满足幼儿好奇心

针对幼儿玩自然材料持续性不强的问题,教师进行了集体教研,发现幼儿对自然材料遵循从认识到认同再到喜欢的过程。于是,教师决定先从丰富环境材料开始,充分发挥环境“第三任教师”的作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教师先带幼儿到户外,看一看幼儿园有哪些花花草草。幼儿发现,幼儿园的海棠树能开不同的花,且有不同的名字,如垂丝海棠、四季海棠、西府海棠,而且,每种海棠果也不一样,有大的小的、红有黄的。幼儿还发现,院子里的树叶有不同的形状,他们对银杏、五角枫、冬青等树的叶子充满了好奇。随后,教师陪幼儿寻找自然材料,每次户外游戏,幼儿总能找到很多的小石头、小树枝、树叶、小果子等,他们用小石头玩排排队,在泥巴池玩泥巴,用树叶给小蚂蚁做小房子,用小树枝排序等,玩得不亦乐乎。

但是,这些自然材料怎么才能持续发挥教育价值呢?在一次教研中,有教师提出了创建自然教室的想法。她认为,教师不仅要带幼儿走进大自然,还要将大自然搬进教室。这次研讨的结论得到大家的认同,教师纷纷和幼儿一起寻找适合创建自然教室的材料。当教师和幼儿、家长一起将农作物等材料堆放到教室时,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么多自然材料,哪些是有用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教师的研讨再次聚焦在“自然材料的价值”上。于是,在研讨时,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将自然材料的应用途径分为班级环境创设、区角材料操作、集体活动运用和植物角互动等方面,先在班级整合,再在教研中分享交流,相互学习,反思改进,自然材料的价值也逐步明朗起来。

    有目的地投放材料,科学引导幼儿游戏

有了材料,怎么玩又成了教师和幼儿一起探究的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墙面环境,将采摘和收集来的花朵,用粘贴的方式,做成了一幅幅自然画,用保鲜膜封起来。每个班级的墙面环境不同,有的用花朵创意进行布置,有的用树枝创意进行美化,也有的在石头上进行艺术创意后,放在班级各个地方。

聚焦区角中自然材料的投放问题,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自己试玩、放手让幼儿玩等方式,总结经验,大胆操作。教师围绕班级内都有哪些区域、自然材料和哪些区域活动能有机融合等问题开展教研,最终得出结论:自然材料可以投放在美工区、益智区、娃娃家、建构区,这些区域需要开放性较强的材料。教师将自然材料投放到区域后,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美工区用树叶画画、做衣服等。在益智区,幼儿用小石头玩数数游戏,进行分类和整合游戏,用小树枝区分大小、粗细……每个区角都能实现幼儿对自然材料的多种操作,多样呈现。

在一次活动中,教师发现,大班的益智区投放了数量众多的小树枝,有幼儿在摆弄这些材料,嘴里数着1、2、3……可是数来数去,树枝用了很多,但是嘴里说出的数字仅是从1到5,不断重复。这样的游戏对幼儿来说有价值吗?自然材料投放如何与幼儿的年龄段相适应,成了教师再次研讨的话题。大家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结合,认真学习各年龄段目标。根据目标和教育建议,教师精心研讨自然材料投放与幼儿年龄段的适宜性,最终得出结论:益智区材料,要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投放。为此,教师学习幼儿数学核心经验,根据数、量及数量关系,按照小中大年龄段的不同进行投放,将大班益智区小树枝的投放数量设定为10根一组,方便幼儿操作,并进行10以内的加减操作游戏。

    巧用评价支持,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在和自然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现自然材料的多种玩法。但我们也发现,如果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对自然材料的玩法不够多,也不够深入。如何在自然材料“一物多玩”的探究中促进幼儿发展,成了教师教研的内容。为此,我们尝试用记录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刚开始,由教师记录,发现幼儿对小树枝的一种新玩法,教师就记下来。结果发现,教师非常兴奋地记录,幼儿却慢慢失去了兴趣。分析原因发现,幼儿处于被动地位,玩法的多少和他们似乎没有关系。于是,我们改变策略,让幼儿自己记录。这一举措让幼儿探究兴趣大增,他们将玩材料的过程和记录过程都变成了游戏,并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记录形式。一种是绘画,记录了小石头和小树枝的多种玩法,另一种是幼儿用数字或符号进行记录,幼儿每发现一种玩法,就在相应材料下面添一个数字或符号,以此累计,哪种材料的玩法有多少,一目了然。

有了这项评价措施,幼儿玩自然材料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在此基础上,和幼儿一起尝试制作自然材料小书,如小树枝的玩法,每种玩法画在一页纸上,十几种玩法就是十几页纸。最后,幼儿将这些表征整理成册,形成自己的自然材料小书,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同时,教师将幼儿玩自然材料的过程用视频和照片的方式进行记录,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不断通过交流分享,开拓视野。

自然材料的持续探究,不仅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也让教师的教研更深入了,我们采用环境支持、操作支持和评价支持的策略,引领幼儿从认识自然材料到寻找自然材料再到喜欢自然材料,实现了自然材料的“一物多玩”,也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

(作者系山东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傅山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6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