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山东省济南市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4-05-27 作者:本报记者 王阳 魏海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基层·谋学生健康关键事

“我们努力之所向,是为了心与心的交流。”

新建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称“心理中心”)、开设24小时接听的心理关爱热线“87—525—525”、创新医教结合模式……山东省济南市近年来积极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与新机制,推进“全员育心、全心育人”,只为“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

觉察接纳——让孩子真正“被看见”

“我其实很想成为你心目中的好孩子,但那张冷冰冰的成绩单仿佛把我和你隔开了。”“妈妈,我会再努力一点,你能不能也对我多些耐心。”……今年春季开学,济南市中小学“开学心理第一课”上演出的《心声》,是济南市济钢高级中学高二学生自编自导的心理剧。

孩子的成长与苦恼被家长“看见”了。在现场,一位学生家长掉下眼泪:“听到他们的心声,触动真挺大。”另一位家长则感慨:“我们上班压力都大,孩子怎会没有压力。”

在济南市教育局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王翔宇看来,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校园心理剧最大的优势是内容鲜活、感染力强,让父母和教师站在孩子的视角,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渴望,理解他们的独特与不易。

点滴的真实行动,有助于架起“看见”的桥梁。济南市近年来推出“三个一”行动,鼓励家长每天与孩子“拥抱1分钟、沟通1刻钟、每周放飞1小时”,推进“家庭三个践行”,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放下手机、下厨烹饪、进行亲子阅读,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

针对家长深感棘手的亲子冲突、学业压力、电子产品依赖等难题,济南市还开发“吾心你好”心理微课和家庭教育直播课,邀请优秀心理专家团队答疑解惑,为家长群体提供专业指导。

“有些家长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过大,还很坚持自己的育儿方式。”济南三中党委书记、校长宋金波说,学校打造家庭教育工作坊,对不懂倾听、强行施压的家长开设专题辅导课。对有严重家庭教育问题的家长,由心理教师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家长团体深度成长课程,促使家长改变,学会倾听并理解孩子。

暖心“赋能”——为有优秀心理教师来

心理教师,历来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但这一群体有时却容易面临被忽视的尴尬处境。而济南,用最“硬核”的制度为心理教师“撑腰”: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落实专职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待遇,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并纳入学校职称评聘方案;各校实施专职心理教师课时量计算办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讲座、个体与团体辅导、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相关工作量计入课时量。

在2023年12月评上高级职称的山东省实验中学心理教师韩海平,就是受益者之一。“绩效考评的优化,让心理教师能享受班主任待遇,我在评职称时加分不少。”

“加强常态化督导,扭转中小学校领导的观念,要从‘关心分’转变为‘关心人’。校长要懂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地位。”王翔宇说。

对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提升,也是重要的一环。

常态化、主题式的培训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至关重要。近几年,济南市每年都会邀请全国心理界的“大咖”开展集中培训,然后再增加心理教师比赛。

山东中小学心理教师基本功大赛是全省心理教师的“试金石”赛事。在省一级的比赛举办前,济南市还会组织市一级的比赛,要求任教三年以上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参加。

“市里的比赛难度要远远大过省赛。参赛前,我们要‘海战’,掌握基本理论,熟悉各种危机干预的案例。正式比赛前,还会有集中的封闭式培训。”济南舜耕中学心理教师张蒙说。

“在一线作战,成长特别快。”这是济南西城实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李哲来到心理中心参加“以干代培”后的感慨。

1个号码,3部座机,24小时值守。心理中心开设的“87—525—525”热线开通近4年,可以对异常来电实行同步倾听、评估,一键预警上报,第一时间实施危机干预。而这部热线也成了心理教师“以干代培”的平台,由济南市各区县、直属学校推荐专职心理教师,在心理中心进行轮值跟岗实践。

在这里,轮岗教师要接听热线、记录问题、给予指导,电话结束后开展案例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轮岗教师能充分了解各个学段的学生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提高研判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轮岗结束后,具备心理危机干预处置经验的他们返回学校,可以更好地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医教协同——用专业守护学生的心灵

“为什么我改变了,孩子还没有改变?”

“孩子上高一的时候,突然说想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我才发现原来孩子压力一直挺大,甚至还有轻微的自残行为。”在济南市第三高级中学领秀校区的一间会议室内,一名高二学生的妈妈说出了内心的苦恼。她正在学习心理学,积极改善沟通方式,但孩子如今上了高二,还是改观不大,这让她很无助。

这是市教育局举办的第四场医教结合“重点关注学生一体化干预指导”项目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场活动,4位家长陆续反馈孩子的情况,来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3位专家则仔细聆听,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接下来,班主任开始介绍该学生的在校情况:“这个学生对自我要求高,性格要强且敏感。”

“跟其他同学的关系怎样?”专家追问道。“不怎么跟其他同学交流,独来独往。”班主任补充说。

多方会谈,共同研判。针对重点关注学生,家长陈述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情况,班主任讲述在校的学习、社交情况,心理教师则拿出学生的心理评估情况。三方面的情况相互对照后,专家开始“对症下药”。会后,专家又分别对4名重点关注学生及其家长开展一对一的专业心理辅导。

在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事业发展部副主任于志勇看来,这样的合作机制有助于突破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辅导与干预困境:一方面可以综合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搞清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另一方面,专业治疗能提前干预,避免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济南市教育局和省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医教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心,每年投入30万元,在咨询、干预、筛查、康复指导、教师专业提升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通过“医教结合”组织跟岗培训,济南已分批组织48名教师赴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跟岗见习。

“我们全方位跟岗,观摩医生如何诊断病情、干预治疗和斟酌用药全过程。”济南三中专职心理教师邱启英说,“跟岗培训后,对异常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提高了,对复杂心理问题的处置底气也更足了。”

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下一步如何“加固”?“济南已经筑起了一道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实屏障。下一步,将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志国说。

——记者手记——

“看见”孩子 “看见”教师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济南,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被当成大事来办。如何办好这件大事?济南的回答是:看见,撑腰,托底。

架起“看见”的桥梁。推出校园心理剧、“家庭三个践行”、专业指导家长群体……被“看见”的孩子定能每天都有所进步。针对孩子,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独特性;针对家长,指导他们关注到孩子的点滴成长与进步,掌握爱的语言,用心灵碰撞心灵。

立下“撑腰”的制度。心理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员”,济南建章立制,用十分“硬核”的制度保障心理教师的权益、提高心理教师的地位、赋能心理教师的成长……桩桩件件,都让心理教师打心眼里认为这项工作有价值、有意义。

建构“托底”的基座。一个热线,24小时运行,让不少学生在“心理崩溃的最后一刻选择了拨打”,顺利获救;一个“医教结合”的项目,则将专业力量引入校园,对高危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前干预、精准干预。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7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