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找准教师需求“小切口”创建智能体

发布时间:2025-03-18 作者:郝石佩 舒健 隗功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如何让智能体成为教师的“助手”而非“玩具”?我们最初从备课资源切入。以科学学科为试点,我们利用基于科学课标打造的“科学课标小助手”智能体,以大模型为引擎,对课标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从哲学层面思考科学课堂内核,帮助教师进行核心问题的筛选。同时,对于教学中跨学科内容的研究,使用“义教阶段跨学科课标”智能体,输出学习目标在全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帮助教师形成全学科思维。

  初期团队曾陷入盲目追求模型复杂度的误区。“我们需要的是能分析教师需求的智能体。”教师的话点醒了我们,教育智能体要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于是我们调整智能体构建方向,将80%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知识库建设中。

  在探索中,针对教师对AI“输出不可控”的疑惑核心点,我们设计了“双校验系统”:所有回答必须标注知识来源(如“根据2022年版课标第23页”),并提供人工修正入口。当问询课程标准智能体相关问题时,在回答后,会标注出所有内容的具体出处,这也方便教师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标准。

  当前,学校智能体已进入“教师共建”阶段,形成了三类特色应用场景:

  教学设计的“灵感加速器”。接入DeepSeek助力课标小助手后,依据课表助力教学设计形成时,教师们不仅能看到智能体对于课程标准的搜索和理解,还能够看到过程性的思考。

  个性辅导的“数据参谋”。根据教师的具体需求,学校搭建不同的智能体。比如数学学科最近想依据学生的错题情况,当堂给出这道题的相关练习。学生们通过拍照,借助学校创建的“举一反三”智能体,可以依据图片生成同样的知识点,但情境和内容描述不同的题目。

  专业成长的“智能导师”。学校为教师研发了“发展导航仪”,依据教师上传的个人奖状、学科研究成果等,设立了未来发展目标,如“五年内达到区级骨干教师水平”,系统即呈现课例研究、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具体的发展路径,并匹配本校骨干教师的成长案例。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8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