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后勤管理工作是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武汉大学积极探索后勤育人新路径,将后勤服务链升级为育人价值链,将民生保障力转化为思政引领力,后勤育人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学校成功创建全国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构建了“党建引领、平台发力、全员参与”的服务育人劳动教育体系,精心打造出具有示范价值的高校后勤育人“珞珈范式”。
顶层设计
构建后勤育人新格局
党委统筹,构筑联动责任体系。学校党委将后勤服务育人和劳动教育纳入《武汉大学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构建起“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后勤育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将育人使命浸润校园。
部门协同,健全育人管理机制。总务后勤部牵头成立后勤育人专项工作组,设立专项经费,联动学工、教学及培养单位打造“劳动教育超市”等项目,构建“项目申报—过程督导—成果评价”,且涵盖课堂内外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学生和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劳动套餐,激活了后勤育人的活力。
融合共进,激发全员育人活力。总务后勤部党委把党建、业务、育人深度融合,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优化考评体系,将服务育人、劳动教育成效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和职工考核。鼓励岗位能手成为育人模范,营造出“人人都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处处都是不设围墙的课堂”的生动局面。
社团助力,增强学生参与效能。校团委、总务后勤部指导学生组建“自强劳动社”,引导大学生成为后勤服务的监督者、信息员,以及劳动实践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通过社团活动,大学生成为育人主体,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锤炼担当。
多维平台
搭建后勤育人新矩阵
样板社区:培育学生良好习惯。学生公寓服务中心创新“党建+生活+文化”融合模式,与多学院联合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升级版,开辟党员活动室、生活服务站、文化交流室、就业指导室、共享工具墙等功能空间,依托这些空间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文明寝室创建”等特色活动。宿管员变身“生活成长导师”,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就寝、勤俭节约等良好习惯。
饮食空间:培养学生美好品德。饮食服务中心创新“餐饮+团建+助学”融合模式,建设多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每年组织3000余名学生参与校外基地田间劳作和食堂集体团建活动;开设食堂经理助理、节约粮食宣传员、服务质量督导员等100多个勤工助学岗,组织开展“光盘行动打卡”“后厨开放日”“美好食‘光’摄影”等活动。食堂师傅变身“饮食技能导师”,开发“珈味传承”团建活动,让学生在舌尖上的课堂品味劳动之美、传承节俭之风。
绿色园地:涵养学生高雅情操。校园环境管理中心创新“党建+美化+美育”融合模式,建设苗圃劳动教育基地,引入梦想花园、果蔬种植、苗圃种植和园艺实操等功能区,打造绿化劳动的高水平实操平台。中心各支部与多个院系学生支部开展共建,以洁净校园“一区一路”示范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垃圾分类、道路清扫、植物识别与养护等实践活动。园林工人变身“环艺技能导师”,带领学生参与校园绿化美化,让“最美珞珈山”成为最美育人课堂。
多元课堂:赋能学生全面成长。总务后勤部联合多部门创新“互联网+实践课+思政课”融合模式,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新样板,协同推出网络微视频《马上见·附近的生活》,后勤员工走进网络课堂成为“网红讲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收纳缝补”“园艺技能”等爆款选修课。后勤员工成为“走上讲台的教师”,用匠心传授生活技能、塑造劳动精神,让劳动教育更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文化浸润
培育后勤育人新生态
强化指导,增强育人意识。将服务育人、劳动教育纳入分管校领导、总务后勤部门主要领导专题党课内容以及后勤干部职工培训体系。通过举办管理干部、业务骨干育人能力提升培训班,不断增强后勤职工育人意识,大力弘扬后勤育人文化。
选树典型,营造育人氛围。通过开展服务标兵、岗位能手表彰评比,汇编60名后勤员工先进事迹册《榜样的力量》,多途径宣传后勤育人工作亮点与先进事迹,营造了良好后勤育人氛围。近年来,学校共培育3名全国教育后勤系统“最美后勤人”。
打造团队,提升育人本领。开展“后勤劳动教育实践选修课程研发与实践”专项研究,组建饮食、园林等专家工作室,建立“传帮带”导师制。遴选40余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业务骨干组成专题教学团队,编制劳动育人课程教材,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不断提升后勤育人专业化水平。
从食堂窗口的文明督导到校园绿地的美化实践,从宿舍社区的文化浸润到劳动课堂的智慧赋能,在武大校园内处处彰显着“生活即教育、服务亦育人”的理念。学校的系列举措不仅在创新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在服务育人中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新时代高校后勤工作树立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新标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3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