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技术迭代中坚守育人初心

发布时间:2025-05-07 作者:郑勤华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5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有些问题要分清楚”“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保持定力练好基本功?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系列评论,从教育理念变革、学校教育实践、教师队伍培育等视角出发,邀请学者展开探讨。——编者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变革注入无限可能,同时也对教育的价值导向与育人使命提出深刻挑战。“教育数字化,有些问题要分清楚”,意味着既要拥抱技术变革带来的工具与方法革新,也要坚守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今日,与时俱进变革教育理念,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不仅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脉动,更需坚守育人初心,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安全、稳步地推进教育变革。

  我们需要坚守教育初心,构筑价值根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教育的初心始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正在重塑教育生态系统的底层架构。这场变革不仅涉及教学方式的革新,更触及教育最本质的价值命题。当算法开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时,其内核并非价值真空,语料的文化价值偏向,将直接影响智能系统输出的结果,其隐性的价值观渗透必将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透明度、公平性、可追溯性三大原则建立教育人工智能的国家审核机制,对核心算法进行价值观校准,明确AI应用边界与伦理考量,确保其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频共振。当我们在算法中嵌入人文关怀与伦理底线,教育才能真正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根基。

  我们需要面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完善培养目标体系。一方面,从人机协同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人才培养的核心将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积累,而是逐渐聚焦于批判性思维、伦理判断力与创新能力等为代表的新型素养;另一方面,技术驱动的劳动力市场变迁也要求未来人才必须具备人机协同能力、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跨领域整合资源的创新迁移能力等。这些高阶思维和能力都不是空中楼阁,都是在传统基本功,如阅读、推理、人文与道德素养等支撑下,逐步发展而来的。

  技术革新愈剧烈,教育对人性的守护愈显紧迫,情感共鸣、道德判断等基本能力的发展亦是重中之重。“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适应技术快速迭代的环境下,能够驾驭技术工具、具备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价值理性主体。

  我们需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引领下,系统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规律与技术逻辑的创造性融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已明确指出,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

  首先,课程教学体系需兼顾守正与突破。要夯实人文与科学底蕴,将中华文化经典、数理逻辑与工程思维予以强化,培育学生的思辨力与文化自信;发展“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群,以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创设学习模块,培养学生跨界整合能力。其次,学生评价体系需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系统,重点强化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服务于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在价值塑造与创新潜能的评估中,需强化教师的主导权,在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和真实活动中评判学生的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推动教育与社会、现实与虚拟融合的协同育人生态。要有组织地建立学校教育与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联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将大科学装置、重大工程现场转化为教学资源,强化课内与课外联动,使学生在真实创新情境中完成能力跃迁。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本质是技术浪潮与立德树人的融合统一。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我们既要通过数字技术破解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历史难题,更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在技术迭代中守护教育本质,在文明传承中创新育人范式,在体系重构中筑牢强国根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7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