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上海市虹口区以智能体推动大模型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普及应用

一场个性化教育与规模化发展的突围

发布时间:2025-05-07 作者:本报记者 黄璐璐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师指导学生登录HEADS平台了解智能体。学校供图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学生与智能体“钱学森”交流航天知识。学校供图

  眼下,随着DeepSeek(深度求索)火爆出圈,多地启动了大模型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应用的探索,上海市虹口区即是一例。

  今年初,虹口区“数智虹教”云平台上线了首批100个教育智能体,涵盖名师数字分身、学科教学、协同育人等多个领域。春季开学,全区115所中小学具备了应用智能体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是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难题。虹口区将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技术装进了一个个细微的、在特定教育场景下使用的智能体,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了实时的、个性化、启发式服务,同时也是对个性化教育规模化开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从“没方法”到“方法多”

  智能体让师生用上大模型技术

  “下雨可降低空气污染指数,那你们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污染?大家可以和小浪花讨论一下。”在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上,教师张俊逸正引导学生使用学校自建的学科学习智能体——小浪花,开展自主学习。

  “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教室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学生与小浪花的“对话”。

  “噪声污染如何减少?”小浪花给出答案:“可以通过吸音材料、隔音材料等降低噪声。”

  “这些专业材料,家里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学生继续提问。小浪花回复:“你的问题很棒!家里的窗帘、衣物、书架,你认为哪个更合适?”小浪花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张俊逸告诉记者,不同于简单接入大模型,小浪花融入了虹口区本地的教育数据库,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所以每名学生的提示词是不同的”。

  2023年初,随着大模型技术快速崛起,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徐扬调研发现,大模型技术在中小学应用存在“两难”:“一是精准难,大模型不了解学校的具体教学要求,如教学进度、命题难度总对不上;二是训练难,因为对技术的陌生及缺乏针对性指导,教师不知道如何训练大模型用于自己的教学。”

  哪里薄弱就在哪里发力。虹口区以智能体全面推动大模型技术在学校教学中“双向服务、全流程融合”。横向上,聚焦教学微场景,依托大模型平台创建教育智能体,连接大模型技术和学校教学;纵向上,理顺“区域—专员—学校—教师”的工作网络,学校、教师亮出“需求”清单,区域教研员、信息化专员与学校、教师互联互动,实现智能体共建共享共用。

  “目前,多数大模型平台都支持教师‘一句话创建智能体’,但优秀的智能体必须凝聚教师的智慧,需要不断训练。”徐扬向记者介绍了智能体应用的“1∶9定律”,“一句话创建,花9分力气训练。所谓的训练,就是需要通过多轮对话,告诉智能体你要它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等等。”

  如何让教师快速学习使用智能体?从去年9月起,虹口区发挥人工智能专员队伍作用,在全区推行“快闪式”培训,即针对某一教学需求,教师提出使用和训练智能体的具体问题,专员用3到5分钟现场演示如何解决,从而补上教师的技术短板。

  “接入大模型不难,但用好大模型挺难。”在上海市教委信息化工作处处长韩崇虎看来,虹口区通过“以师育师”快速推动教师全员参与,实现了智能体共建共享共用,加速了大模型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从“要我用”到“我要用”

  智能体给师生带来获得感

  如何让师生喜欢用智能体,并让智能体在大规模个性化教学上持续发力?经过探索,虹口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多智能体协作。

  何为多智能体协作?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师陈小鱼给记者举例:“确定上课主题后,我就开始‘召唤’多个智能体,设计教案和教学活动时,调用1号智能体;课堂记录和分析时,使用2号智能体;课上学生学习和课后复习时,再调用3号智能体。”

  陈小鱼所说的3号智能体,正是她创设的“小学英语生成性文本助手”。该智能体可以根据学生口语表达情况,选择不同语速,并根据学生的提问,围绕核心词汇生成不同难度的儿歌、语段等,协助她高效完成指导学生背诵单词的教学任务。

  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副校长陆秦岭感叹:“用了智能体,教师们普遍反映,感觉自己招了好几个‘助教’,省心了不少!”

  教师教得省心,学生也学得有效。

  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姜振骅介绍,目前该区正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多智能体协作在全区中小学教学中应用上规模、质量上档次。

  实际上,虹口区还在下更大的“一盘棋”——小学阶段,以“AI+知识”打牢学生知识基础;初中阶段,以“AI+实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高中阶段,以“AI+精准”提升学生学业水平。虹口区按照这一思路,构建全区基础教育全学段系统化多智能体协作模式,推动全区大规模个性化教学进一步发展。

  从“有成效”到“有温度”

  智能体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春季学期开学不久,曲阳第四小学创建的“创新思维智能体”顺利与DeepSeek接轨。

  “在HEADS平台上,我们创建好的智能体‘秒接’各种最新技术。”曲阳第四小学校长朱依黎口中的“HEADS”,指的是虹口区教育智能体导航系统。该系统基于“数智虹教”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一站式安全可信的教育智能体导航服务。

  朱依黎介绍,学校研发的第一批8个智能体,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其中2个通过HEADS平台共享给全区师生使用。“这学期我们还要研发12个智能体,会更好用。”

  如今,虹口区许多学校都像曲阳第四小学一样,研发和使用智能体。然而推广智能体之初,也曾碰到不少“钉子”。徐扬说:“不少学校担心智能体的质量,比如有教师发现,个别学生跟着智能体学吵架、损人。”

  如何为学生成长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虚拟智能体环境?首先“破冰”的是《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14周岁以下学生需要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使用智能体。”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孟韬介绍。

  第一批上线的100个教育智能体,既有让年轻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虚拟学生”,让学生多想多问的“科学100问”,还有让学生科学运动的“快乐蹦蹦跳智能体”……“数据都在平台上,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使用智能体时存在的隐患,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新的需求。”虹口区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组负责人张军说。

  在虹口区多所学校开展的一项对家长的调研结果,让虹口区教育局吃下“定心丸”——超九成家长支持使用智能体,近八成家长表示“有了安全感”。曲阳第四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表示,自己的英语发音不准,每当给孩子听写单词时都很为难,“我偶然发现,孩子使用智能体给自己听写单词,智能体还按时提醒、及时反馈结果,确实好用”。

  种种反馈让虹口区干劲儿越来越足,区信息中心计划本学期再推出150个智能体。“我们建立了‘赛马机制’,通过智能体调用数据和效果追踪,综合评价智能体的价值,实现智能体的迭代升级。”孟韬介绍。

  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孙磊表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主宰未来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能利用好人工智能的人,“教育人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携手人工智能,践行教育数字化转型,共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7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