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善用数字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方海光 来源:中国教育报

  ■要把握好自身的节奏,加强对数字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的效果评估,时刻关注其有没有偏离教育的基本愿景

  ■学校要练好教育的基本功,要明白技术赋能是建立在教师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之上的

  今天的时代,不仅要考虑数字技术如何为教育赋能,更要思考教育怎么为技术赋魂,即要让技术真正为人的成长服务,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学校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善用数字技术,首先要把握好技术服务于人的个性化学习这个基本的逻辑起点。

  面向差异化学习者展开的规模性教学很容易呈现“千人一面”的样态,个性化学习面临实践困难、评估诊断单一及发展迟滞等多重困境。这不仅导致学生的学习潜能难以充分激发,成长路径趋于同质,而且难以形成对多样化人才的有效识别与培养机制。从更宏观的负面影响来看,个性化学习的缺失制约了教育系统整体效能的提升。

  个性化学习在过去为何难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原因在于其与以统一标准、整齐划一为特征的规模化教学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这提醒我们,学校在教育数字化的具体实践中要把握数字化应用的关键,即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满足孩子个性化学习的深层诉求,最终帮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当然,也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用数字技术机械应试和刷题,通过AI(人工智能)对孩子拔苗助长、简单增加知识的容量和难度等。同时,从实践层面看,AI赋能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存在研究缺口,实践落地机制尚不清晰。如果盲目应用AI支持个性化学习,存在技术过度介入、忽视学习者主体性、教学浅表化等风险。有研究指出,AI虽可短期提升学习效率,但长期依赖可能削弱学生的深度认知。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影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面向AI赋能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依据、实践机制、应用标准、评价指标的研究亟待开展。这也提醒学校,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对AI的应用时,要把握好自身的节奏,加强对数字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的效果评估,时刻关注其有没有偏离教育的基本愿景。

  数字化时代下,要想让AI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学习,学校要练好教育的基本功,要明白技术赋能是建立在教师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之上的。技术赋能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突破有限理性的视角,协助教师开发出更多优质的课程,让每个学生公平地享受到适宜自身发展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在把握好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改革,鼓励教师了解AI等数字技术,学会使用AI等数字技术,同时大力支持教师使用AI赋能自己的课堂,打造个性化的人机协同教育课堂,实现AI技术与师生更高效、更智能的教学合作。

  现实中,一些学校的积极探索可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例如,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为学生打造“自由岛”,采用“导师制+小组合作”模式,重视学科壁垒的突破,弱化分数导向,真实反映学生成长过程。西安高新区有学校利用AI技术辅助初中课堂,AI化身“智能雷达”帮助学生在课堂总结环节查漏补缺等,个性化指导学生的学习。这些探索带来的深层启示是,学校构建应用AI等数字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生态时,要能回应解决一些教育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一是课程生态重构。重构国家课程框架基础上的多元课程体系,融合核心任务、自由探索与社会实践内容,提升课程的适应性与开放度。二是教学组织创新。构建必要的资源支持体系,应以教师为主导,以AI为辅助,帮助学生实现任务完成、问题诊断与思维训练,增强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参与感。三是评价体系转型。建立以数据为支撑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通过成长档案、学习成果展示、AI分析反馈等方式,实现精准评估与个性激励。四是技术平台保障。以本地部署的智能平台为基础,确保数据安全与应用可控,为个性化学习提供稳定、连续的支持环境。通过系统设计、机制联动和人机协同,推动AI从技术工具向教育生态“共同体”转变,实现个性化学习由点到面的落地转化。

  唯有坚守教育的理想与价值,把握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归属,方能让技术真正为人的成长服务;唯有将AI深度嵌入课程、教学与评价全过程,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破除“千人一面”的教学困局,推动个性化学习落地见效,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9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