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协同之力 创思政之新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基于“大思政”教育观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新路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冯颜利 徐鲲 魏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推进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通过顶层设计与系统优化,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机制的协同、资源的协同、师生的协同、评价的协同,以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机制协同

  构建多点联动育人机制

  基于“大思政”教育观,学院突破局限于思政小课堂的教学模式,建立“课程—管理—实践”三维联动机制。纵向贯通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团委等职能部门,横向联动专业院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同—院系落实”的工作链条。通过联合教研、共建基地等载体,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同时,组织思政课教研体对思政课程群进行深入加工,明确各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构建思政课专题教学体系以加强思政课程群内部的协同,实现思政课程群联动育人。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计专题,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题相互呼应;“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则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有机结合,形成了专题明确、内容系统、问题连贯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了思政课程群联动育人效果。通过加强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增强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解决了课程间的协同不足。

  资源协同

  开发多维融合育人资源

  基于“大思政”理念,学院汲取“课堂—校园—社会”多维育人资源,搭建“理论+实践+数字”融合平台。首先,深度开发校内育人资源(包括重庆大学校史馆、重庆大学档案馆)为思政课服务,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服务思政课教育教学;其次,积极建设重庆大学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并原创性提出“全实景深度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方法,注重探索沉浸式教学;再其次,主动联合多地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行走的思政课”,以不断汲取“第一课堂精准滴灌、第二课堂浸润渗透、第三课堂实践养成”的协同育人资源。

  与此同时,学院组织动员各课程组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依托“专题+案例研讨”模式,举办“大学生典型案例分析比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合“专题+课堂分享+党史故事比赛”形式,结合重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施了现场教学与虚拟现实体验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则结合“专题+PBL+主题演讲”模式,通过小组展示与演讲比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与课题制实践调研有机融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学院致力于推动思政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度转化与有效迁移,将其精准对接并灵活运用到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场景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与双向赋能,从而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

  师生协同

  融入双向赋能育人理念

  基于“大思政”理念,学院推动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激发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协同。学院引导师生积极探索智慧课堂、PBL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利用智慧课堂APP,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反馈,实现课堂互动与即时评价;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融入小组研学、情境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案例研讨,激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典型案例分析大赛、大学生讲党史故事比赛、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思政课中融入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同时,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的实施者、引导者、推动者,全程指导、参与、总结,并提供专业的支持,在师生协同过程当中双向赋能、教学相长。

  此外,学院还注重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与交流,定期组织教学观摩、经验分享等活动,搭建起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筑牢根基。学院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沉默课堂”,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同。在双向赋能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形成了双向奔赴的良好育人态势,有力推动了思政课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评价协同

  构建多向反馈育人机制

  基于“大思政”理念,学院推动思政课建立了针对学生的“过程—结果—发展”三维评价体系和针对教师的“教师—学校—学院—学生”四维考评模式。构建科学、全面且具有动态发展性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学院在学生侧聚焦学习获得感,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借助问卷调查、访谈及学习成果展示等手段,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领域的成长。在“过程”维度聚焦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涵盖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课后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在“结果”维度则着重评估学生在思政课学习结束后所取得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运用水平;在“发展”维度关注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个体成长与未来发展潜力。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与个体差异,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与此同时,学院在教师侧运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涵盖多主体、多维度、多阶段、多手段,全面审视教学设计、过程及效果,采取学校教学督导评价、学院教学督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综合评价方式。这些评价制度的制定和施行,对于保证课堂教学的规范开展,保证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学督导评价、同行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社会反馈等多元评价反馈,结合连续多年和长期跟踪的评教结果,能够较为科学地评定思政课专任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实现育人效果的精准评估与持续改进。

  思政课协同育人聚合力

  大思政培根铸魂展新篇

  在推动基于“大思政”理念的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实践进程中,学院教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教学研究、团队建设、学生发展以及影响辐射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

  在课程建设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都被评为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都获批为重庆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此外,教学改革团队建设了教学资源库,包括专题教学课件、案例库、实践课题指南、在线课程资源等。这些资源不仅为本校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持,也为其他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参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近10年,教学改革团队发表教学改革论文70多篇,其中包括CSSCI期刊论文近20篇,多篇教学研究论文被国家核心期刊全文转载;出版《高校思政课研究型教学:实施路径与效果评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等专著教辅3部;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重庆市教学改革项目18项、重庆大学教改项目9项,这些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与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近10年,教学改革团队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显著提升。两名教师荣获重庆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称号,多名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省部级讲课比赛奖24项,3名教师获得省部级名师工作室立项,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氛围。

  在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等赛事中6次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生的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深入社会开展调研,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部分成果被转化为决策咨询服务报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参考。

  在教学改革影响方面,不仅在区域层面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范围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学改革成果多次在重庆市思政课建设工作会上作分享,在重庆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示范作用,推动了区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学改革团队在国家级别教学研讨的舞台上屡次亮相展示教学改革成果,其成果在多个高校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学院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善用“大思政课”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冯颜利 徐鲲 魏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9日 第0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