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省威海市持续十余年推动中考中招改革

招考新导向 学校焕新貌

发布时间:2025-05-09 作者:宋玉杰 刘丹丹 来源:中国教育报

  威海市自2014年起率先启动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分数+等级+过程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实施了一整套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有力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锚定育人导向,突破“唯分数”困局

  坚持科目“瘦身”与核心素养并重。威海将全市中考科目中的计分科目由原来的11门减少到6门,总分由880分减少到560分,计分科目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其中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分别为120分、120分、100分,物理、化学笔试满分为90分、7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为60分。除计分科目外,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生物学、信息科技、理化生实验技能成绩以分数表达、等级呈现、学完即考。

  坚持命题改革,强化素养导向。不断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研究监测,本着依课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的原则,不断提高命题的核心素养指向性。例如2024年威海市物理试题设置“模拟研究嫦娥六号自由下落实验”,以全面考查学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科学解释、科学推理等综合实践能力;2024年英语试题中设置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的情境,将课标要求的重点句型与词汇等融于真实语境,渗透威海地域特色文化。

  坚持“一依据,两必备”,创新录取方式。威海高中录取主要采取以初中学业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的招生模式,体现为“一依据,两必备”:“一依据”是将6个计分科目考试成绩总分作为普通高中录取的基本依据,同时要求非计分的6个科目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均须达到C等,且至少有3项需达到B等作为录取的必备条件;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5个考查科目成绩均达到C等,也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必备条件。

  改革后,分数不再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采用“分数+等级+过程性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缓解了学生的应试压力,让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去发展兴趣爱好。

  招生“一区一案”,缓解高中入学焦虑

  威海市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搞超级高中、不设重点高中”原则,严格招生管理,牢牢守住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底线,科学布局、均衡分生,有力维护了招生公平。按照“总体划片招生、城乡生源均衡、特色适度集中”的原则,“一区一案”改革招生办法。

  中心城区招生采取“划片招生+倾斜薄弱初中”的方式。在综合考虑5所公办高中地理位置、学校特色的基础上,采取南北以城区主干道为界、东西结合周边乡镇区划等,划定相对就近的招生片区。同时,在优质高中设立“农村薄弱初中校际均衡专项计划”,拿出一定比例的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薄弱初中和乡镇学校,以机会补偿的方式为录取线下20分的薄弱初中学生增加入读高中机会。

  文登区城区两所高中的地理位置、教育质量相对均衡,为此将这两所学校确定为同一招生范围,创新实施“奇偶分生”:区域内根据考生中考总分由高到低确定分生位次,最终按位次“奇偶数”确定录取去向,形成校际间公平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荣成市采取“学籍人口+质量评估‘双测算’”方式招生:依据全市初中毕业生数和办学水平,按招生区域将普通高中学校计划百分之百分配到初中学校,这一招使该市城乡学校录取差距缩小了近10个百分点,彻底消除初高中择校问题。乳山市探索“指标到校+全市竞争”,激发办学活力:综合考虑初中学校办学质量、地理距离等因素,按照“均衡分配、适当倾斜”原则,将85%的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剩余的15%实行全市竞争。近3年该市3500余名乡镇初中毕业生享受指标生招生政策被录取到普通高中,乡镇学校和中考线上下的边缘学生不再集中向升学率高的初中拥挤。

  聚焦优质特色,大力推动高中建设

  威海市坚持校舍条件、师资配备、生源划分、经费保障等统一标准,先后投资30亿元建设威海市实验高中、第二实验高中,重建、改扩建文登一中等百年老校,推动全市普通高中科学布局、标准建设,最大限度减少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同时,严格落实属地招生,推动城乡、区域、校际间生源规模大体相当,既有效激发县中办学活力、避免“塌陷”问题,又营造出学校间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的和谐生态。

  持续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实施“特色学科+特色高中”双特办学模式,引导学校在办学质量达标的基础上,“一校一案”确定发展特色和实施路径。例如威海实验高中投资560多万元,建成国内中学唯一一所钱学森航天科技馆,打造成省级物理学科基地;乳山一中结合“两山三花”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山花”思想政治学科基地。目前,全市共培育市级特色高中14所,占比达77.78%,城乡高中结对实现全覆盖。

  在横向推动高中特色发展的同时,威海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纵向探索跨学段贯通培养制度改革。一方面,利用24个省市级学科基地开展初高中贯通培养研究,探索实施“基地辐射、师资共培、初高衔接”的集团化办学实践,构建“优质高中+薄弱初中”办学格局。另一方面,立足11所驻威高校,联动市外高校,指导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通过大学先修课、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联合育人。

  十余年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有效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威海成为全省首个、全国首批全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认定的地级市,获评“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

  (作者宋玉杰系威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刘丹丹系威海市教育局干部)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9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