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评论·在数字化时代练好教育的基本功系列评论
教师若丢失“立德”这一灵魂,再精湛的教学技艺都将失去意义
从教师学技术、教师用技术学习、教师与技术共促三方面着手,锤炼教师真本领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当前,以DeepSeek(深度求索)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集群加速演进,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动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角色正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应地,教师的能力结构亟须因这一形势作出调整。数字时代,教师的基本功也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
教师要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技术手段再先进也只是工具,必须服务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实践需求看,尽管数字技术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但学生价值观塑造、人格培养等育人工作,必须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与情感浸润。特别是面对大模型问世所引发的知识爆炸、技术依赖等挑战,教师更要在技术应用中坚守育人初心、把准价值导向、做到启智润心。教师若丢失“立德”这一灵魂,再精湛的教学技艺都将失去意义。
数字时代下,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已成为常态,但如何用得好、用得巧、用得妙,仍是一线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势在必行。教师不仅要深度理解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底层逻辑与应用潜能,还要树立跨界资源观,掌握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通过不断更新、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步实现数字化教学创新。
人机协同能力将成为教师落实新课标、应对新挑战的关键。这种协同的必然性,一方面源于教育场景的复杂性,即人工智能的介入可缓解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无法替代教师在价值观塑造、创新思维激发等育人层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源于当前人工智能仍存在成熟度不足、算法偏见等问题,此时教师进行认知纠偏与价值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培养教师人机共教能力、提升教师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的伦理意识,是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向未来,为打造一支适应数字时代的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需从教师学技术、教师用技术学习、教师与技术共促三方面着手,锤炼教师真本领。
一是拓宽教师技术学习渠道。“学技术”是帮助教师掌握必要技术能力的基础工程,需从技术工具使用层面上升到思维与素养层面。为促进教师系统掌握数字技术,教师自身需熟练掌握常见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并基于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原则,优先选择和应用契合现实教学需求的技术工具。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构建系统化的教学培训体系,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实践操练、案例研讨等多元化路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和实践机会,配套完善的支持和激励机制。
二是利用技术创新培训方式。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连接性、智能性和沉浸性特征,打造沉浸式教师培训新场景,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研修体系,创设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推进教师培育从统一培训转向个性学习、从个体成长转向协同发展。
三是打造人技共促发展模式。要构建“人类智慧+技术智能”的双螺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工具识别学生认知盲区,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设计干预策略,依托技术工具实施个性化精准教学。以培育具备人机共教素养的卓越教师为目标,使其既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教学,又能始终坚守育人本质,在技术应用中保持教育温度,在数据驱动下坚守价值引领,实现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面对数字技术井喷式发展给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数字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育一支具备扎实基本功的教师队伍,是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身处教育数字化洪流,我们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积极探索数字时代教师的能力图谱,持续推进教师教育体系数字化转型,让更多教师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大先生”。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