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教师幽默批评学生,这样说学生更喜欢你”。比如“大家是不是都被‘沉默魔法’击中了,一个发言的都没有,快打破咒语”,一件看似负面的事情,教师用幽默或调侃的语气说出来,氛围马上变得不一样,学生也更容易接受。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当一个人处于被接纳、被理解的关系中,他会放下防御,更愿意接受对方的观点或建议。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们更可能被自己喜欢或信任的人所影响。当父母和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建立好的关系时,父母和教师往往能在孩子心中建立更强的权威感,也能对他们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人际沟通,“关系质量”永远是影响力的隐形杠杆。
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父母天然就拥有对孩子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不但不听父母的话,甚至还会和他们对着干,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在有父母管束或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表现还可以,一旦进入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就开始变成脱缰的野马,甚至会产生一种“报复性的放纵”。这是因为孩子并没有将外在的规则转化成内在的驱动力。这种深层的影响力和内驱力从哪里而来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教育即灵魂的转向”,而好的关系正是那个温柔的推动者。
好的关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情感的联结。好的关系的影响力本质是通过情感联结激活人的内在动机,将外部影响转化为自我选择。任何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都是以情感为基础建立的,这种情感包括信任、尊重、共情、欣赏等。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孩子会因爱和信任而自愿遵守规则,而非因为恐惧或惩罚。就像建造一所房屋一样,关系是房屋的根基,只有先建立好的关系,才能在关系中产生真正的影响力。而坏的关系如高压控制或冷漠的关系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抗拒,即使对方是正确的,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可能短期会服从权威,但一旦外在压力消失,他的行为就会反弹,甚至变得很叛逆。
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曾有朋友因为工作的缘故,从她的女儿很小开始就让孩子跟随祖辈一起生活,父母一年也难得和孩子见几次面,等到孩子上中学了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结果发现女儿已经很难和父母之间建立亲密的感情了。这位朋友即使小心翼翼地想要找机会和女儿交流谈心,也感觉困难重重。好的关系很难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需要耐心磨合,需要真心付出,需要让彼此感受到爱的流动。当孩子需要从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中获取安全感时,父母却不在身边或者完全忽略孩子的需要与感受,孩子的心门就很容易关上,父母再想对孩子施加深层的影响就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
三是要提供健康的好的榜样。经常有父母有这样的困惑,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自己的教导心服口服?其实教育者的影响力很多时候来自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过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尤其是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他们的日常行为示范,远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影响孩子品格的塑造。因此父母的自我教育也很重要,父母如果能保持学习、反思和成长的态度,必然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榜样的力量。
四是需要更多正向的反馈。好的关系为什么更容易对孩子产生影响力?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从关系中得到认可,得到自我价值的确认与肯定。而好的关系往往可以通过鼓励、表扬、认可等来强化积极行为。比如,老师的表扬一定比批评更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让学生形成“努力—认可—更努力”的良性循环。即使是批评,也可以如前文所述,换一种幽默或正向的方式来表达,就能做到既不破坏关系,又能对学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2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