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①:家长与学生体验AI智能学习系统。
图片②:学生进行VR校园火灾逃生体验。
图片③:师生与智能学习机器人互动。 图片均由 主办方提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未来教育”的畅想正在逐步落地,大模型伴随教育全过程成为可能。
4月25日至27日,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以下简称“教装展”)在天津举办。本届教装展以“人工智能引领教育装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密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路径,从顶层设计、趋势解析到实践应用三大维度,全方位展现人工智能为教育装备带来的“智变”。大模型为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未来如何用好教育大模型?不妨从本届教装展上窥得一二。
教育大模型加速普及应用
“请为我生成《劳动光荣》单元教学设计。”在教装展现场,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的刘老师通过口语化指令唤醒“教师助手”,屏幕上迅速生成完整的教学设计,这一场景引发观摩者频频赞叹。
在语文课堂教学展示环节,天津市平山道小学教师陈妍利用大模型生成数字虚拟人,引导学生通过多轮对话进行情境交流,并在运用中巩固课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让记者亲身体验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机”的多元互动。
大模型参与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用一个词来回答,就是“模拟”,即模拟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翟雪松介绍,参考目前业界主流观点,可将大模型分为大语言模型、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其中,大语言模型的特点是在大规模语料库学习上进行了训练,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等方面功能突出。翟雪松表示,目前大语言模型在教育领域积极发挥着作用。
灵活的课程素材选择和任务布置、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数字人形象定制、早读领读过程中的智能交互……教装展现场,针对部分地区英语教师发音不规范、早读课程不够充实等痛点问题的“早读数字人”平台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基于开源通用语言大模型,将课程素材输入“早读数字人”平台,在应用中实现循环训练,如在实际应用中,大模型和小模型的结合训练会在文言文阅读的断句等细节问题上不断纠正迭代,以提升教学质量。
“近两年,我们见证了大模型在硬件、软件、教学服务中的多方位突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表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正在改变着教育——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变为个性化、互动化学习体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大模型下沉教学一线
“近10年来,信息化、数字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大多关注通用场景中教育规律挖掘和实践,比如课堂学习、人机协同学习等,对学科、学段的关注不足,这也是导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很难落到实处的关键问题之一。”曹培杰表示,大模型下沉到学科学习、科学教育等具体的教育场景,将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
翟雪松介绍,目前教育大模型助力教育变革主要通过3种方式:一是通过提示词工程等提升大模型理解人类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能力;二是通过专门训练语料库提升大模型的教育专业能力,输出更为符合教学需求的内容,让教学应用效果得到保障;三是通过外挂知识库实时更新知识,让大模型在专有数据和学科专家知识上双向微调,引入更广泛的知识确保知识的更新。
当前,在大模型落地具体教育场景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展台前,某企业相关负责人李晓明介绍,在大模型落地教育场景的过程中,首先是通用大模型的构建亟须推进,以人形机器人为例,目前在机器人走路及灵巧手操作功能方面的场景适配度上,通用性是一个技术壁垒。其次,大模型实现下沉教学一线,需要找到教师们在精准场景下的真实需求。最后,部分学校也会担心大模型的数据伦理问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一般会考虑本地化部署,兼顾安全性。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佳峰表示,人工智能为规模化因材施教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着“教育属性和教育能力”不足、教育创新应用较难快速规模化应用的新挑战,需要从内容安全和价值观、知识准确性、技术使用方式和内容生成适用性方面探索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路径。
用好大模型之路有多远
教装展上,天津市河北区大江路小学校长刘英兴致勃勃:“我重点关注大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但她也意识到,应当平衡好教育大模型辅助价值与教师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教学设计、情感引导、批判性思维培养等不可替代的环节。大模型可承担数据处理、知识检索、基础答疑等重复性工作,释放教师精力。将大模型的效率优势与教师的专业智慧结合,才能实现‘人机协同’的理想教学模式。”
对于学生而言,应当如何用好教育大模型?
“和大模型打交道的核心关键在于‘沟通’和‘表达’。”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建华说,“大模型就像一个被蒙着眼睛的天才,它懂很多但无法直接感知世界,它服务于人类的基本途径是告诉它我们需要什么,因此对问题的描述和表达尤为重要。”
然而,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杨现民在研究中发现,近期的一线教学实践多是关注学生与教育大模型之间的简单问答式对话,却忽略了学生作为对话主体需要具备的主动提问和追问能力培养,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惰性。
在杨现民看来,学生能否向大模型提出高质量、有创意的问题以及多轮有见解的深度追问,是破解当前大模型融入教育“思维惰性”困境的关键所在。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学会从多学科视角、多目标维度发问,提升思维加工的深度和宽度。”杨现民表示,这不仅是一个“以问获知”的过程,也是学生从浅层理解向深层分析、创新思考的转变,是“以问生智”的过程,更是深度学习发生的“爆破点”。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3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