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你要学会节约”……这种被称为“哭穷式”教育做法,是一些家长常用的教育手段。专家提醒,纯粹的“哭穷式”教育就好比利用孩子的恐惧驱动他们成长,短期内或许见效,但长期却可能留下情感伤害。
与“哭穷式”相对应的是完全回避经济现实的“宠溺式”,一些家长陷入了“哭穷”与“溺爱”的二元对立中,或者“戏精上身”,或者宠溺过头,掌握不好其中的平衡。在对待自身环境条件方面,家长既应当做好“现实引导者”,用真实生活教会孩子权衡取舍,同时也应做好“价值点灯人”,为孩子未来在物质世界中保持价值定力。
喜剧电影《抓娃娃》塑造了一个在孩子身上“哭穷”的土豪形象。土豪认为“大号”(大儿子)从小锦衣玉食结果“练废了”,在新开一个“小号”(小儿子)后,决定走另一个极端——通过苦难教育让孩子奋发有为。过程非常顺利,孩子一直到高考都是品学兼优的学霸。但孩子在知晓真相之后,却对自己十多年的生活有了虚幻感。这种强烈的对比,无疑极大伤害了孩子的心理。
在这部电影中,“大号”与“小号”就存在完全对立的二元关系,这种荒诞是当前家庭中两种模式的极端呈现。“穷养儿富养女”“哭穷技巧”等观念,是朴素节俭观念的体现,却也暴露出传统节俭教育理念与当代儿童心理发展需求之间的错位。当教育者把“现实压力传导”等同于“金钱观塑造”,将物质节制异化为精神压制,这种“简化”的节俭教育显然存在严重问题。这对于长期接受负面经济暗示的儿童来说,是失当的经济教育,可能成为锁住其梦想的无形枷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不应当回避经济的现实压力,溺爱过头,也不应当过度渲染“苦难”,走向“没苦硬吃”。作为现实引导者,家长应结合家庭实际回应孩子的关切,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贫富差距,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因富而奢,也不因贫而卑。作为价值点灯人,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攀比、浪费、拜金等种种不良习气。在家校共建的经济教育过程中,不应当制造匮乏感,而应当培育获得感;不应当强调“不能拥有”,而应当教会他们“如何更好拥有”。当孩子既能正确理解金钱的现实力量,又能看见超越物质的人生价值时,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培根铸魂的使命。
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是社会应当共同秉持的价值观,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教育应与实践进行融合,比如通过社会实践体会家长工作的辛苦,在其中体验劳动收获的喜悦,从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满足感远远超过金钱本身。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与合作交流处处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