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花几百元就能在一些电商平台购买到“非遗传承人证书”。记者了解到,非遗传承人需经层层推荐、审核和公示,由文化主管部门认定。多位非遗传承人向记者证实,行业内招人也是看技艺而非证书。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为了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具有严肃性、庄重性与法定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对象、范围、程序和管理等作了具体要求,也对非遗传承人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法律界定。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履行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审定、公布等程序,以确保认定结果的权威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实至名归,并获取由此带来的荣誉与政策扶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源头活水”。
正因如此,才使非遗传承人具有极高的身份含金量与职业尊崇度,以及由此带来的较高社会地位。非遗传承人不仅承载着技艺与知识,更肩负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重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不法商家以速成的方式对外公开出售“非遗传承人证书”,将保护传统文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异化成了一场轻佻的投机游戏,其危害不可小视。
从程序上看,交钱买卖速成的“非遗证书”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带来极大干扰,既会影响法定认定的权威性,又会对公众认知与判断带来误导。非遗技艺的学习与坚持极其不易,成为非遗传承人是长期磨砺和个人努力的结果,如果靠花钱就能获得相应的证书,势必会加剧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在非遗传承本就亟待破局的当下,虚假非遗证书消解公众对非遗的敬畏与信任,势必导致保护局面更加困难。
对此,相关部门要迅速采取行动进行集中整治,平台方也要履行好主体责任,配合执法部门对虚假非遗证书进行打击。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部门也要通过加强法律宣传、加强信息公开的方式,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了解与辨识度,让非遗保护与传承行稳致远。
(作者系职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