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整治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突出问题,协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实现了理论内核的范式突破。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提升到人民主体性的新高度,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有效实现了群众路线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从侧重物质利益满足转向了精神家园共建。同时,进一步构建了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互促共进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关联,形成了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辩证思维,有效破解了治标与治本的转换难题。
实现了方法论体系的现代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形成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闭环,最终指向提升治理效能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务求实效。”我们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通过问题生成、理论回应和实践验证的螺旋式动态演进,实现问题导向的精准施治。
系统性构建了制度创新立体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增强贯彻落实制度的执行力。”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全党上下紧紧围绕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要求,构建起“四梁八柱”制度矩阵,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生态体系。
实现了制度体系的迭代升级。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包括基础性制度、专项治理制度、长效保障制度等的制度体系。从基础性制度看,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根本性法规,确立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制度本体论,形成制度边界清晰化、行为规制精准化和责任追究刚性化的逻辑链条。从专项治理制度看,出台《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等专项制度,建立问题导向、靶向施策、动态调整的治理范式。从长效保障制度看,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保障制度,配套出台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多项实施细则,构建起价值引领、制度约束和文化涵养的长效机制。
实现了监督机制的创新突破。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突破了传统单维监督局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监督格局。建立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清单、纪委监委监督责任清单、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清单,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制度,推动党内监督体系化重构。运用数字技术固化举报信息流转轨迹,建立电子证据保全机制,推动群众监督从分散化向平台化、从偶发性向常态化转型。构建“四风”问题智能监测平台,整合税务、财政等数据,建立异常消费、超标接待等预警模型,推动智能监督的技术赋能。
历史性营造了文化育人全新生态
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通过文化创新重构精神家园,形成了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价值磁场,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营造文化育人的全新生态,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实现了廉洁文化传承的理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都是由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构成的”。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更加自觉地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廉政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了历史记忆、现实观照和未来指向的价值传导链条,通过数字化展陈技术再现革命场景,使理想信念教育突破物理边界,形成沉浸式认知体验,既固信念之本,又抓作风之形,在本正形聚中不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实现了教育转化机制的方法论突破。从认知建构层面,进一步将廉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高校思政课程与党员干部培训体系的双向互动,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教育网络,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从情感共鸣层面,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革命圣地等形式,进一步使党员干部在情境体验中产生价值共鸣,实现从知其然到信其道的升华。从行为强化层面,注重借助典型案例剖析、廉政风险情景模拟等方式,强化党员干部纪律定力,推动廉洁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
(李晓兵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游旭群系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