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少年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希望。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近日,北京市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身心健康二十条”),在全国率先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了一体化的谋划与部署。如何切实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们将推出系列评论,共同探讨。
北京市近日发布《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这不仅是一地政策的创新尝试,更是对“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时代回应。“身心健康二十条”强化顶层设计、观念更新、系统思维、制度创新,成功构建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同步成长、协调发展的“北京模式”,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示范意义,展现出诸多政策亮点。
全面谋划部署,协同推进“身心健康一体化”。“身心健康二十条”从多个维度出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身心健康教育体系。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全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聚焦“五育”融合、学校主导、家庭育人、社会参与、组织保障,突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环境建设,关注同伴、师生和亲子三大关系的培育和优化。这种全面谋划、协同治理、一体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强健体魄和提升心理品质,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明晰责任边界,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三大支柱,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既要明确三方育人责任边界,更要着力完善协同机制、构建育人共同体。“身心健康二十条”明确,学校居主导地位,要完善落实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制度体系,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氛围,将学生身心健康贯穿教育教学每一个环节、覆盖校园生活每一个角落;家庭是重要基础,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构建家校共育有效机制;社会是重要保障,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统筹社会资源,加快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建立多方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大格局。
分级分类施策,增强政策精准性、有效性。第一,因学段施策。设置不同学段身心健康课程和实践活动,小学侧重于习惯养成、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初中侧重于适应青春期变化、合理评价自我、掌握学习策略和沟通方法、应对挫折失败等;高中侧重于培养社会担当、提高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开展生涯规划等。第二,因学校施策。“一校一策”制定身心健康提升计划,落实劳动教育“一校一清单”制度。第三,因人施教。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制度,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试点“成长导师”“一对一”帮扶指导。
注重科技赋能,提高身心健康服务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教育领域。“身心健康二十条”注重科技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应用,提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平台,提供精准健康服务;将科技元素、非遗技艺融入劳动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家庭教育智能体,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支持;用好在京高校院所力量,深化身心健康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明确量化指标,以刚性约束强化制度落实。量化的任务指标和评价标准,既为学校落实行动提供明确的指导,也为相关部门的监督考核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身心健康二十条”要求,每学期组织全员学生至少参观1次博物馆或红色教育基地,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集体春游或秋游活动,等等。
“身心健康二十条”的政策亮点和成功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系统构建“地方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是破除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育人观念,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真正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支持政策制定的精神内核;二是强化系统思维,构建融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覆盖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多元主体、整合教育治理相关部门的政策体系,推动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三是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和学生特点,探索适合地方实际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新;四是细化政策内容、明确任务要求,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强化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人才保障等,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真正落地落实。
期待更多地区借鉴北京经验、探索出科学有效且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守护,让每个孩子的生命之光在新时代教育变革中更好绽放。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