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1周能改变什么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周课程”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19 作者:杨东亚 刘宁 来源:中国教育报

拉萨路小学的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周中开展“绿色屋顶”跨界学习。学校供图

  学习时间安排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形态、周期、进度乃至秩序。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以时间的改变为突破口,组合、统整课时,把“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时间单位,设置“周课程”,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路径。

  “周课程”重构、整合儿童的学习时间,放慢儿童学习的节奏,拉长儿童学习的过程,开展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化学习,让学生在生发质疑、合作探究、现场跨界、成果分享的学习历程中,形成完整的学习体验,建立起与他人、与自然、与自身充满爱的和谐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

  探索“周课程”实施新路径

  学校以整体规划为先导,以具体路径为抓手,以专业支持为保障,形成了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课程实施新范式。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确保“周课程”落地生根。

  开展顶层设计,形成“周课程”整体方案。学校出台“周课程”课程方案,确立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完整儿童的育人目标和学段目标,描摹了“慧学慧玩慧生活”的学校儿童群像,研制出“周课程”72个关键事件;整体规划“周课程”的课程领域、课时安排、课程内容、学习资源、时序进度等;研制支持“周课程”开展的系列制度。

  编制实施地图,探索“周课程”落地方式。“周课程”分为单周、双周、复合周等三种,学校探索出学科探究节日周、衔接过渡适应周、综合实践活动周、场馆体验学习周、志愿劳动成长周等具体样态。每一种样态都从实践场域、学习对象、课时安排、课程领域、学习模块等方面做了规划,描绘出“周课程”的主要元素和相互关系。

  创新教师研修,提供“周课程”研究动力。学校创新研修机制,采取项目研修级部负责制,学校部门引领,学术组织支持,围绕项目流程组织教师研修;建立跨学科的“若水”教师研修工作坊,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主题式、驿站式的协同研修;聚焦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教师在研修中先经历、先体验、先探索,教师研修与项目变革同频共振。

  开发五类主题“周课程”模式

  “周课程”以课程形态和学习样态的创新,衍生出以“周”为时间单元的多元样态。

  综合实践活动周:学校从2014年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个年级每学期集中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经历10余年的探索,3480个课时,50多个学习场馆,综合实践活动周实现从“校园+”到“校园+基地”再到“校园+城市生活”的三次迭代,在综合化、项目式学习中促进儿童心智自由生长。

  学科探究节日周:学科探究节日周立足于一个学科,集中使用一个学科一周的课时,在教室或校园中组织学生开展基于不同课型的学科实践。学生在项目启动课、问题梳理课、研究规划课、现场探究课、汇报交流课的探究中生成完整经验。如美术学科“年·味”,往往安排在阳历年的最后一周,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包括项目发布、探究年俗、规划方案、手绘制作、产品展现等。

  衔接过渡适应周:衔接过渡适应周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小幼衔接、小初衔接的情感适应和心理适应,以爱的关怀与专业的支持陪伴学生成长全过程。小幼衔接侧重启蒙生活,小初衔接侧重启航规划。

  场馆体验学习周:学校与社会场馆携手,共建课程基地,利用周边场馆资源设计长学程,实现学生“在‘场’学习”,让社会成为儿童学习的大课堂。如学校与附近的南京市青少年宫共建“796米的课程宫殿”,学生上午在校园学习,下午去场馆探究;科技馆教师与学校教师“双师”交替式指导,学生在真实而丰富的场馆体验中学习。

  志愿劳动成长周:志愿劳动成长周集中使用劳动学科的周课时,包括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和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校内劳动实践活动由发布任务、走进讲堂、角色体验、动手体验、成果分享等学习模块组成。其中,“走进讲堂”模块,学生与劳模“面对面”,学习劳模精神;“角色体验”模块,设立校园“百步小当家”、红领巾讲解员等岗位,激发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

  实现育人方式系统性变革

  “周课程”创建了更为宽广的学习时空,根据儿童经验的形成规律设计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时序。

  课程样式上,创造了“单—双—复合”的连贯性设计。“周课程”以学习为导向,把学生的学习需要视为优先项,创造出单周、双周和复合周三种连贯一体的“周课程”。

  三类“周课程”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单周“周课程”集中一周时间,打破学科壁垒,开展主题式、项目化的综合性学习;双周“周课程”,以某一学科为核心,统筹学科两周课时,开展深度探究,通过启动课、探究课、展示课等系列课型形成完整学习;复合“周课程”跨越单周或双周的框架,灵活组合时间与资源,解决特定成长需求,注重情感适应与生活化学习。

  学习路径上,形成了“因需而设”的模块化组合。“周课程”创新性地构建了灵活可组合的学习模块系统,根据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学习需求,自由组合的功能性模块,建构起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以综合实践活动周为例,其设置了“批判质疑—自主阅读—现场探究—跨界体验—成果发布”五大核心模块,教师可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对这些模块进行个性化组合和时序调整,既保证了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又赋予了课程实施充分的灵活性,使每个“周课程”都能精准对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因需而设”的模块化组合,实现了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

  制度设计上,创生了“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课表。“周课程”打破了众人一面的课程表安排,有基于学习模块编排的周课表,有基于课段的周课表,还有基于课型的周课表,等等。基于学习模块编排的周课表,不再以40分钟的固定课时来安排课表,而是根据学习模块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基于课段的衔接过渡适应周的课表,打破了以课时为唯一单位的安排,加入了一些以课段为单位的课,比如,在衔接过渡适应周,教师组成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负责一个或若干个课段的共同教学。

  (作者杨东亚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副校长,刘宁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9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