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幼儿阅读绘本。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 供图
②幼儿观察蝴蝶标本。辽宁省葫芦岛市莲花第一幼儿园 供图
编者按
历史是一条无声的长河,文明是河底沉淀的珍珠。今年的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学前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联动,幼儿便与文物开启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让这样的“对话”更具实效?如何引导幼儿感悟历史与文明的魅力?本报聚焦教育实践组织话题讨论和经验分享,呈现幼儿园开展博物馆教育的鲜活样态。
幼儿观展如何避免“走马观花”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博物馆,但观展过程容易“走马观花”。怎样激发幼儿对展览和展品的兴趣,引导其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我们邀请长沙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幼儿园执行园长庄丽、湖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赖晓兰以及家长代表部方廷昱妈妈,从专业教育者、文化传播者、亲子陪伴者三个视角展开探讨。
1 优选内容、研制计划
以免“信马由缰”
记者:参观前,成人应如何选择适宜幼儿的展览和展品?
庄丽:博物馆的展出内容纵贯千年,对幼儿来说,有些展品距离他们过于遥远,是难以理解的,如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上的精神图腾。因此,不是所有展览都适合幼儿参观,也不是所有展品都必须浏览到。我们需要对博物馆内各展区进行筛选,缩小参观范围、确定参观内容。教师应先行前往博物馆,基于“适宜性”原则优选参观内容,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挑选互动性强、贴近幼儿生活的展区。
赖晓兰:家长和教师可与幼儿一起通过博物馆网站了解展览主题和特色展品,观看展览的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对于幼儿,每次参观聚焦1—2个主题区域更为适宜,参观时间控制在1—1.5小时内。同时,家长应携带必要的水和零食,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夏天室内外温差大,带好隔汗、防凉衣物也是保证愉悦参观的关键。
部方廷昱妈妈:在参观湖南博物院前,我和孩子一起查阅了马王堆汉墓的图片和辛追夫人的故事,甚至用黏土模仿制作了简单的“瓷器”。这些准备让孩子对博物馆充满期待,也让他学会带着问题去观察:“辛追夫人的瓷器和我们做的有什么不同?”家长可以利用绘本、短视频等资源,帮孩子建立初步认知,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参观任务卡”,列出几个小目标,如“找到三种不同颜色的瓷器”等,培养孩子的计划性和观察力。
记者:我们制订的参观计划,怎样兼顾儿童视角与其学习发展需要?
庄丽:幼儿是参观博物馆的主体,他们的想法需要被尊重。参观博物馆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他们想怎么做?只有幼儿自己知道答案。因此,参观之前,教师需要和幼儿共同制订适宜的行动方案。
一是分析展品,基于“资源价值”定目标。教师集中对第一轮参观所选展品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形成资源网络图,并预设参观目标。以陶器展为例,教师希望大班幼儿在参观过程中达成“对陶器感兴趣”“观察和猜想陶器的制作材料与方法”等多维目标。
二是倾听童声,基于“儿童视角”做准备。班级召开儿童议事会,听取幼儿关于参观博物馆的想法。比如:“参观时要带些什么东西?”“如果迷路了怎么办?”在教师的积极回应与引导下,幼儿讨论出“参观必带物品小清单”“学会看懂指示牌”等解决方案。教师还通过视频让幼儿提前了解博物馆的参观规则,如不触摸展品、保持安静等。由此,幼儿全面做好了参观的物质、心理和经验准备。
三是多方协同,基于“科学适宜”拟方案。教师与博物馆协同,安排合理的参观路线、设定适宜的参观时长、选择童趣活泼的讲解员。随后,融合儿童视角、教师意图及家长建议,设计制作参观手册,包含简单易懂的展品介绍和互动任务等。同时,向家长发放“亲子探访表”,确保行动同频。
2 深入互动、多方对话
以免“雾里看花”
记者: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如何引导幼儿发现文物的价值?
庄丽:文物为幼儿提供了“慢观察”对象,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可触摸、可观察的实体。参观的价值不在于文物知识,而在于保护幼儿面对文物时的惊奇、激发好奇。皿方罍的纹路会让幼儿猜想古人眼中的世界,素纱襌衣让幼儿不禁发问:“为什么这件衣服薄得像蜻蜓翅膀?”这种跨越时空的感官对话能引发幼儿的好奇,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些终将化作他们面对人类文明时的敬畏心与探索欲。
赖晓兰:提问是避免单向灌输的有效方法。如参观湖南博物院的元青花瓷器时,成人与其简单直接地告诉幼儿“这是玉壶春瓶,上面讲述的是蒙恬将军的故事”,不如引导幼儿观察瓷器上每个人物的神情举止、穿着打扮,并适时提问:“你觉得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幼儿主动思考。同时,鼓励幼儿成为“小小讲解员”,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展品,参观后向家人介绍,这一过程促使他们更认真地观察和记忆,同时也锻炼表达能力。
此外,博物馆一般都会设计互动体验区和儿童专用导览工具,如触摸屏、寻宝游戏卡等。这些设计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参与度,教师、家长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幼儿通过多感官体验建立与展品的联系。
记者:文物大多是静态的,我们怎样增进幼儿对静态文物的感知?
庄丽:一是支持“幼与物”互动,鼓励幼儿积极倾听、细致观察、主动思考。例如:“猜一猜,这些青铜器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现在用来煮肉、蒸饭、装酒的物品是什么样的?”通过提问,幼儿将文物与自己的生活产生联想。二是支持“幼与人”对话,鼓励幼儿主动交流、大胆表达、积极发问。当幼儿问“陶鬲中空的腿是怎么做出来的”时,教师和家长应马上鼓励幼儿询问讲解员。三是支持“做与玩”结合,鼓励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教师也可预先设计游戏活动。
参观过程中,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让幼儿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家长也要如实填写“亲子探访表”,以图文的方式记录幼儿感兴趣的文物和提出的各类问题,为回园后开展博物馆主题活动积累话题与线索。
3 主题探究、注重回应
以免“浅尝辄止”
记者:参观结束后,如何支持幼儿持续探究、拓展经验?
庄丽:幼儿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所获信息,需要通过适宜的方式和途径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益经验,教师可以立足儿童视角、自下而上开展博物馆主题探究活动,积极回应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深度探究与学习。首先,立足幼儿的兴趣与年龄特点,通过回顾参观体验、寻求专业支持、预设主题活动、召开研讨式家长会、设置班级引导区等方式,做好主题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其次,追随幼儿的想法与学习需求,通过课程审议、积极观察倾听、师幼共商愿景,做好主题活动实施中的回应。最后,重视幼儿的发展与活动体验,采取多元评价方式,珍视幼儿对参观博物馆的新期待,做好主题活动实施后的反馈。
部方廷昱妈妈:参观结束,学习依然继续。我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博物馆日记”,贴上照片,画出印象最深的展品,还写了讲解词。孩子甚至主动提出要再去博物馆“验证”他的新问题。这种延伸活动能巩固孩子的记忆,并激发深入探索的兴趣。
作为家长,我深刻体会到,博物馆教育需要“有备而来”。通过准备、引导与延伸,提升孩子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都能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轻轻推开这扇窗。
(本报记者 田玉 采访整理)
观 点
让静默展柜映出明亮双眸
崔迎 彭玲玲
在博物馆的玻璃展窗前,常见这样的画面:家长领着幼儿快步穿梭于展台间,手机镜头代替眼睛完成“参观”,教育被压缩成相册里无声的定格影像。当博物馆教育日渐成为幼儿成长的必修课时,如何将这跨越千年的对话真正转化为叩启认知之门的钥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命题。
3—6岁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沉浸式的体验。面对文物旁不易被幼儿理解的文字简介,幼儿眼中跃动的求知火花往往湮灭于单向的信息传递之中。对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而言,触觉感知与具象操作才是打开认知的正确方式。
想要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重构学习场景。我们可以将青铜器转化为可触摸的拼图玩具,让幼儿在复原饕餮纹样的过程中领悟千年纹饰密码;也可以借助技术手段重现唐三彩驼队的浩荡场景,让幼儿化身丝绸之路上穿越时空的旅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正是杜威“做中学”理念在博物馆空间的最佳注解。
教育的升级,需要搭建适宜的认知阶梯。我们可以在自然博物馆配备“童趣探索包”,根据不同年龄段发放昆虫观察镜与任务卡;也可以在科技馆用微型情景剧展现展厅的焦点和趣事。类似这样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能让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索路径。同时,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同样重要,当提问从“这是什么年代的陶罐”变为“这些纹路让你联想到什么”,历史便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博物馆不应只是文明的“保险柜”,更应成为激活思维的“奇妙魔盒”。幼儿在触摸历史肌理时悄然萌芽的,正是创造未来的种子。教师、家长与社会机构应形成育人合力,让静默的展柜玻璃上映出幼儿的明亮双眸。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莲花第一幼儿园)
案 例
我是小小策展人
熊仕蓉 罗桂蓉 杨雪
展览是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桥梁,往往由成人主导设计。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让幼儿成为策展的核心,把发起、构想、调研、策划以及实施的全过程交给幼儿。活动中,幼儿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仿佛一个个“小小策展人”。
“我想给种子安个家”:一场由童言开启的策展行动。秋日午后,大(4)班的意哲在蓝花楹树下拾得一枚奇特的种子,便问老师:“我想把捡到的种子带回班上,我们可以给它建个家吗?”这句天真的提问,点燃了全园师幼共建“种子博物馆”的热情。大家共同确立了问题清单,并引发了热烈讨论:“我要用放大镜看种子的花纹!”“我可以做介绍种子的名片!”“我想设计会唱歌的种子!”幼儿用画笔记录下设计草图,最终通过投票确定了“种子博物馆”的七大主题区——文创、实验、观察、种花、发芽、晾晒、听音。
“让博物馆的种子说话”:儿童视角破解互动难题。为筹建博物馆,大家在参观各类博物馆后,深入大自然,采集了100余种植物种子,并自主分类制作标本。幼儿发现:“蓝花楹种子像贝壳,枫树种子有一对儿翅膀!”这些观察结果被转化为展馆的“种子身份证”,每张卡片均配有幼儿绘制的特征图示和童趣解说。
在布展过程中,幼儿直面真实挑战。怎样让种子更好玩?他们用黏土制作种子生长模型,将豆类穿成风铃,甚至发明了“种子盲盒”。他们还用废旧纸箱搭建投影装置,手绘“种子旅行”图片,通过转动滚轴展现种子随风传播的全过程。
“持续生长的博物馆”:儿童策展延伸无限可能。种子博物馆至今仍在持续“生长”,新增的“种子医院”正是源自幼儿救助发霉种子的经历。如今,编织馆、恐龙馆、汽车馆、机器人馆等一个又一个由幼儿策展的体验场馆不断涌现,与幼儿园的自然、社会、文化场域互联形成“小院儿生活圈”,不仅让博物馆资源“活”了起来,更以儿童视角重构教育空间,让深度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
未来,我们将深化馆校社联动,把社区图书馆、非遗工坊等纳入“策展资源库”,让幼儿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从“小小策展人”到“终身学习者”的跨越。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
“浔”味博物馆
文化润童心
顾晓霞
南浔作为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深厚的历史底蕴利于本土文化传承。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幼儿园将博物馆教育融入课程,打造“浔”味博物馆,以“寻味、巡味、循味”为主线,构建“文化认同—文化接纳—文化创新”三维培育体系。
认同:扎根本土,感知文化底蕴。在“浔”味博物馆中,幼儿以“我参与、我推动”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让静态的本土文化资源“活”起来,在探索与互动中深度感知南浔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南浔三道茶”为例,作为南浔人民热情好客的文化象征,甜茶、咸茶与清茶承载着深厚的地域习俗。在“浔味美食街”的三道茶馆游戏中,幼儿扮演店家,不仅按序完成泡茶、奉茶的流程,更主动向“游客”讲解三道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直观感受南浔三道茶文化的仪式感,将“以茶待客”的文化礼仪内化于心。
接纳:拓宽视野,拥抱文化差异。在对博物馆的持续性学习中,幼儿以好奇心为驱动,在探索与互动中不断拓宽文化视野,逐步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以“面食文化”为例,幼儿通过分组实践,通过调试面粉和水的比例,利用面条机制作面条。同时走访老字号面店,深入挖掘爆鱼、酥肉等独特风味的烹饪技法。在充分了解本土面食特色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将南浔双交面与其他地域特色面食进行对比分析。这种跨文化的对比与交融,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接纳差异、欣赏多样性。
创新:激发创意,续写文化新章。在了解南浔美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活力。
以“定胜糕”为例,幼儿突破固有食材与工艺的边界,将传统糯米粉与南瓜泥、紫薯泥巧妙混合,用天然果蔬汁为糕点染上绚丽色彩。同时,他们大胆尝试将芝麻、核桃碎替换成冻干草莓、芒果粒,让传统甜味碰撞出水果清香。遵循原有“定胜”的寓意,幼儿还设计了“元宝、帆船、高塔”等造型,同时加入家乡的特色建筑元素,如曲桥、屋檐等形状。在一次次的尝试与突破中,幼儿完成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表达,并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5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