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迎来爆发式发展,正在加速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然而大模型就如同发电站,需要各种各样的AI智能体作为家用电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简单来说,大模型为智能体提供算力基础,是智能体的“智商”,决定智能体聪明程度;智能体为大模型链接应用场景,是大模型的“手”,让大模型得以在复杂环境中完成具体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横跨产教两界的复杂教育类型,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为自身发展服务,必须分层分类搭建大量的职教智能体。
创新人才培养:从传统技能到新型技能
我国正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技能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一个社会技能水平的高低、技能形成体系的优劣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相对于传统技术知识的生产与传递,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复劳动将逐步被替代,与此同时,一些人机协同的职业岗位被创造出来。对于技能劳动者来说,动作技能的比重降低,心智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创造性、迁移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这就是新型技能——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复合技能与创新本领的集合。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从培养单一操作技能,转向培养复合创新技能。智能体为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目前,湖南高职院校教师已经搭建应用了大量课程教学类职教智能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正在发生转变。比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搭建的旅游方案设计智能体,通过与客户简单对话,就能自动提供一份定制化的旅游方案。这意味着,旅游专业学生设计方案能力的重要性下降,更加需要建立舒适客户关系的柔性技能、深度识别客户真实需求的心智技能、针对性优化智能方案的操作技能,以及积累实践经验优化智能体的创新能力。
助力技术服务:从信息孤岛到协同创新
按照分布式认知理论,技术知识不仅局限于个体内部,而且分布于个体之间、个体与工具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通过人、物、环境的互动而生成。这意味着横跨校企两界的职业教育技术服务很容易陷入“信息孤岛”,校企双方难以协同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费力形成的解决方案更难以在企业间共享。
大模型一般应用于共性问题的通用解答与推理,而技术服务类智能体则针对具体的场景和确定的任务。企业大师、学校名师和一线技工合作开发智能体,可以将分布存在的技术知识集中到一个聚焦企业生产流程的智能程序中,通过人机协同,创新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问题。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18家铁路局、20家地铁公司,汇聚43位企业大师、620位一线技师和23位高职院校教师,开发了“钢轨探伤AI智能体”,通过“企校机”异地实时协作,形成“检测在现场、诊断在云端、专家在全球、服务在身边”的钢轨探伤智能化技术服务体系。该智能体已完成214项技术难题云端智能会诊,提供了200多项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累计服务全国铁路企业一线工人5万人次、校内学生10万人次。
改变教育形态:从固定时空的个体到泛在时空的共同体
职业教育场域中的时空关系、主体关系异常复杂,推动职业与教育在时空维度的高阶共鸣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长期以来的难题。职业教育本质是“跨界教育”,既要整合学校与企业的物理空间,又要整合正规与非正规的学习空间,方能满足学习者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在智能体引入职业教育之后,产教关系被无限拉近,物理空间在智能体内重合,各主体通过智能体相互作用。大模型变为师生的“数字分身”,以智能代理的方式与师生充满想象地互动,师、生、机协作成长。学生自由穿梭于各种生产与服务场景,随时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针对性指导,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一线技工时刻互动,始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在这样的智能体应用场景中,职业教育的内外环境变为充满张力的、结构化的新社会空间,主体的存在方式从固定时空的个体演变为泛在时空的共同体,师生的无数个数字分身,被即时传送到想去的企业生产实践空间。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8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