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准确把握中长期规划制定实施的规律,以科学规划锚定发展方向,以系统布局凝聚发展合力,以精准施策破解发展难题,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我们,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准确把握中长期规划制定实施的规律,以科学规划锚定发展方向,以系统布局凝聚发展合力,以精准施策破解发展难题,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
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意义
中长期规划集中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长远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必须从全局高度把握其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从保证物质满足到追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中长期规划精准对接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核心诉求,始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当前,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迫切需要用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擘画发展蓝图、确定发展重点、动员社会力量,切实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前后连贯、与发展规律相契合的接续性规划实践,才能更好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不懈努力,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中长期规划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在主题主线、思路布局、政策举措、指标项目等方面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能够有效凝聚发展共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科学引导市场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范有序、活力迸发。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先发的还是后发的现代化国家,都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现代化道路进行选择和设计,进而有效解决面临的发展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要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就需要中长期规划的接续推进。只有辩证处理好规划制定实施过程中战略与策略、科学与民主、效率与公平等之间的关系,将规划设计创造性地转化为相互连接的行动方案,才能有效破解超长周期接续发展、规划过程主体动员、复杂议题选择排序、超大规模力量汇聚等治理难题,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2
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的原则要求
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中长期规划这一生动实践蕴含着我们党对规划什么、如何制定规划、怎样实施规划的规律性认识。面向未来,必须系统把握其原则要求,统筹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确保规划更好发挥优势、取得实效。
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唯有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紧密结合,方能更好实现规划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一方面,坚持顶层设计,深刻洞察和及时研判国内外发展趋势,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使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有效实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另一方面,自觉问计于民,注重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将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深度融入规划编制,使规划进一步顺应人民期盼、汇聚民智民力。
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协调。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一方面,要统筹全局、系统谋划。着眼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规划的阶段统筹、政策统筹、落实统筹,持续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同向发力。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聚焦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区域协调和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必须紧密贴合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动态变化,实现前瞻性谋划与针对性施策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以目标导向锚定发展方向,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倒推,构建层级分明、衔接有序的规划目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各领域的具体任务和实施思路。另一方面,以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从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质量问题顺推,从问题根源出发提出攻关突破的科学路径和务实举措。
坚持决策部署与贯彻落实相贯通。中长期规划要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离不开系统科学的决策部署和精准高效的贯彻落实。一方面,把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更好结合起来,通过统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政策设计、资源配置、项目布局中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持续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用严格政治纪律和监督问责机制确保各地区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始终同中长期规划对标看齐,着力破解“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规划是一套、做起来是另一套”等问题。
3
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的实践路径
制定实施中长期规划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在深化多主体参与、形成完整链条、健全制度保障上下功夫,有效提升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深化多主体参与,凝聚规划制定实施的多元合力。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实施需要多元主体的全程参与、协同配合。通过明确界定规划制定实施的主体责任,实现各级党委、政府、立法机构、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深度参与,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共治的规划实施格局。必须加强党对规划制定实施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切实保证党的领导贯穿规划制定和实施全过程;政府则作为规划制定实施的关键主体,既要将中长期规划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任务指标,又要强化组织协调、合理调配资源、实施清单化管理,有效打通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
形成完整链条,助推规划精准有序落实。在规划制定环节,坚持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相统一,着力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实施环节,明确各类规划功能定位,理顺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对重大项目工程建立台账、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在规划监督环节上,优化监测评估手段,深入开展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优化工作举措,破解规划目标与政策工具不协调等问题。
健全制度保障,推动规划科学高效推进。制度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一方面,优化制度供给。秉持方向要正确、内容要科学、程序要规范的基本原则,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构建上下贯通的规划衔接机制和精准有效的要素支撑机制,实现制度供给与规划实践需求的精准匹配。另一方面,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聚焦国家发展规划、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性制度安排,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具体实际在规划的前沿领域开拓创新,并及时把比较成熟、普遍适用的经验提炼上升为制度,用以巩固规划工作成效。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0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