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相信“相信儿童”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13 作者:纪秀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近听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四川省广安市用6辆爱心大巴载着300余名留守儿童,前往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与父母团聚。其中,一个6岁孩子是本次行程中年龄最小的单独出行者。这场“小候鸟”团聚行动令人感动,而那些单独出行的孩子,在旅途中的成长同样令人期待。

  成就300余名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的心愿,需要一群人的努力托举。报道中说,随行服务团队,除公安民警全程护送外,还增加了医生,妇联、关工委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这不禁让人感慨,学前教育法强调的全社会应当为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得到了生动体现。

  细思这场暖心行动,不难发现,看见儿童、相信儿童,正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和善意行动的出发点。

  在学前教育领域,“看见儿童”是近年来的一个常用表达,它体现了学前教育改革中对儿童立场、儿童本位的坚守,包含着教育活动要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儿童成为活动主体的意蕴。看见,并不是局限于表面的看见,而是在理解之上深深共情。教育者不仅要看见儿童当下的行为表现,还要看见儿童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整体的生活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回应,如此才能做到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利益出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现代城市生活中,“看见儿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由“一米高度看世界”带来的空间适儿化改造,让城市对儿童越来越友好。多样化普惠性托育机构的建设,满足了家庭托得起、托得放心的需求,也让“回应性照护”的科学育儿理念潜移默化地走进千家万户。

  看见的同时,还有相信。正因为理解儿童的天性、看见儿童的力量,才更加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

  相信儿童,儿童会带给你惊喜。前不久,一位妈妈在女儿的毕业典礼上动情地说,跟随女儿体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脚步,其实也在不断地疗愈自己、联结自己,重新养育自己。她对女儿说:“你是我所能生出的最好的小孩。”

  相信儿童,儿童会让你惊叹。当幼儿园教师放下成人惯有的傲慢,真正倾听、了解儿童的意见,让儿童更加自主时,那些在游戏和生活中产生的“哇时刻”,越来越多地成为教育故事里最动人的诗篇。

  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看见儿童、相信儿童,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儿童观。儿童不再被看作一张白纸,或是等待成人灌输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富有天性资源、具有强大吸收力的鲜活个体。儿童形象由“抽象的人”转向“具体个人”,是历史的进步,更是时代的呼唤。

  相信“相信儿童”的力量,那个踏上“小候鸟”团聚行动旅程的6岁孩子,将在成人的托举下,拥抱生活的偶然性,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成长。祝福你,孩子。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3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