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职虚拟教研室建设如何进阶

发布时间:2025-07-15 作者:张晓冬 来源:中国教育报

  搭建智能技术底座,完善制度机制设计,提升师资数字素养,创新协同教研模式,助力高职虚拟教研室建设进阶

  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数字经济输送适配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传统教研室仍存在组织管理行政化使教研活动灵活性缺失、学科壁垒森严阻碍知识融合创新、“研教”失衡削弱教师参与积极性等痛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亟须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实现破局进阶。教育部启动的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破了传统教研的时空桎梏,为跨区域、跨院校、跨学科协同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搭建智能技术底座,筑牢教研数字化根基

  构建云端资源生态。以专业群为脉络搭建资源分类体系,整合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基础资源,重点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模块,打造可随时调用的“云端实训室”。可联合区域内5—8所高职院校建立资源共享联盟,通过协议明确版权归属与使用规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与高效流转。

  运用区块链确权赋能。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教师开发的实训项目、教学案例生成不可篡改的数字证书,完整记录创作全流程,保障校企合作成果知识产权。通过确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资源开发与共享的积极性,激发教学创新活力。

  打造沉浸式教研场景。搭建VR虚拟教研室,开发高度仿真的实验教学场景,支持10—15人实时在线协作,降低高危实训教学风险与成本。同步开发移动教研APP,集成直播授课、在线研讨、即时反馈等功能,实现教研活动从固定场所向全场景覆盖的转变,满足教师多样化教研需求。

  建立大数据监测体系。构建覆盖教师教研行为、学生学习成效、企业反馈评价的多维度数据库,采集线上教研时长、资源使用频率等数据,结合学生技能竞赛成绩、企业满意度调查结果,生成可视化教研效能评估报告,为教学资源优化与教研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完善制度机制设计,构建高效运行体系

  强化校级统筹管理。将虚拟教研室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在教师编制与绩效考核中单独设立虚拟教研室岗位。组建由校长牵头,教务处、实训中心、二级学院协同的跨部门工作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推进校企合作资源引入、实训设备数字化升级等关键工作。

  细化院系执行方案。可制定《虚拟教研室标准化活动手册》,明确每月2—3次线上集体备课、每学期1—2次跨校企业调研等具体要求,并将教研成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核心指标。建立“双师型”教师专项激励机制,对在虚拟教研室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给予政策倾斜,优先推荐申报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夯实基层保障措施。签订《资源共建共享协议》,明确成员院校实训资源开发分工与更新周期,确保资源共享的有序进行。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从企业设备维护费中提取10%,奖励参与建设的企业导师,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虚拟教研室的建设。

  提升师资数字素养,绘制教师转型蓝图

  开展基础能力培训。开设“高职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等必修课,重点培训虚拟仿真软件操作等技能,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一定学时的实操训练。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数字化教学工具和资源。

  推进实践能力进阶。实施“双师型”教师数字化研修计划,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一个月,深入学习数字化生产流程,返校后开发贴合产业需求的实训课程。组建校企联合教研团队,共同编写融入企业真实案例的“工作手册式”教材,促进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

  健全成果转化激励。可举办高职虚拟教研成果展示活动,设置“优秀实践教学案例”“创新实训资源”等多个奖项,对获奖成果优先推荐参评省级教学成果奖,并给予资金奖励。建立教师数字化成长档案,完整记录教师参与虚拟教研室活动轨迹,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创新协同教研模式,打造多元共同体

  深化政产学研用联动。联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成立“虚拟教研室理事会”,制定《区域高职教育数字化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每年联合申报3—5项省级以上教研课题、共建2—3个数字化实训基地的目标。引入企业真实技术攻关项目,组织教师与学生团队联合攻关,将项目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促进区域资源共享。组建“高职虚拟教研联盟”,整合周边若干所高职院校的数控加工、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资源与实训设备,实现异地实训基地线上预约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开展“东西部协作教研”专项行动,通过线上联合教研活动,推动东部优质企业资源向中西部院校辐射,助力提升中西部教师数字化教学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制定《虚拟教研室质量评估标准》,从资源更新频率、跨校协作成效、企业参与度等多个维度开展年度考核,对连续两年不达标的教研室予以撤销,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设立“虚拟教研室发展基金”,可按学校学费收入1%的比例提取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跨校教研活动开展与数字化资源开发,确保教研共同体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通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路径研究”[22XZB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5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