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一幼儿园,孩子或专注地在沙池里“挖宝”,或在小河里嬉戏捕鱼,或灵巧地穿越障碍跑道,笑声此起彼伏。教师则退在身后,目光追随着孩子的身影,时而微笑,时而快速记下观察所得。“放手让孩子去探索,我们学会‘看见’。”园长杨慧这样解释眼前的场景。这与几年前“整齐划一”完成教师预设任务的日子,已是天壤之别。
短短几年,康巴什区缘何发生如此深刻的转变?改革契机源于该区2023年入选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这一年,康巴什区出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实验区方案》,以四大目标构建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支持系统,评价改革成为撬动保教质量提升的关键杠杆。如何让评价真正服务于“以儿童成长为核心”?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在该区自上而下铺开。
教师从“写材料”回到“陪孩子”
“以前工作最愁什么?写不完的教案、总结。”康巴什区第一幼儿园教师靳超如回忆,“格式要求多,总觉得写出来是为了应付检查,和教学关系不大。”
这正是旧评价体系下教师面临的普遍困境——大量精力消耗在案头工作上。
“从局长、教研员到园长、教师,历经多轮研讨,我们终于找准了制约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康巴什区教体局学前教育组组长崔亚玲坦言,“以往的评价机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的问题,这导致园所陷入功利化竞争,难以聚焦保教核心,教师疲于应付,幼儿与家长体验感不佳。”
为根除旧有顽疾,区教研员深入一线,调研、研讨、实践、反思,多轮推进,最终出台《康巴什区幼儿园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大幅精简督导评估指标,在保障办园方向和坚持科学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给予幼儿园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这场“减负行动”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参与者无不称道。过去,督导指标常包含硬性的教案、总结等,教师耗神于此,却难见教育实效提升。评价“指挥棒”转向后,问题迎刃而解。
行政部门的“松绑”,极大地解放了园所和教师。纸质材料的束缚大幅缩减,教师不再被强制要求“写材料”,省下的宝贵时间,自然回流到对孩子的深度陪伴与细致观察上。
“把写材料的时间投入到孩子们身上、用在自身专业素养提升上,职业幸福感更强了!”靳超如由衷感慨。
督导从“挑毛病”变成“解难题”
今年4月,康巴什区第十六幼儿园大班教师在数学区的材料投放上犯了难,园长李燕红在区里的研修反思群中提出了困惑。很快,区教研员李美“接单”了。她查阅资料、寻找优秀案例,几天后带着解决方案走进了幼儿园,组织了一场小型工作坊:现场观摩、即时答疑、专题分享,困扰教师的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现在一点儿也不怕教研员来了。”李燕红笑着说,“更多的是盼着他们来!老师们有困难就‘下单’,教研员深度钻研,带着‘良方’上门服务。”
这正是康巴什区督导方式转型的生动缩影。区里组建了由专家、行政领导、教研员、园长组成的区域层面常态研修反思群,和由教师组成的班级评估群,从而建立了常态化评估反思机制。
区教体局学前教研员曹旭对此深有体会:“过去我们像‘考官’,主要任务是打分、‘挑刺’,现在角色彻底变了。”曹旭说,教研员从原来的督查者变成现在的服务者、支持者和陪伴者,评价的焦点从资料、形式转向日常保教现场,目标是帮园所回归教育本质。
园所从“比排名”转向“比成长”
最近一段时间,康巴什区第十一幼儿园的自主评估正在进行。全体教职工参与,围绕主动发现、深入反思、积极改进的闭环思路,自己“把脉问诊”,既要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本质,又要“顺藤摸瓜”找到解决策略,形成支持每一名教职工主动成长的自主评估良性生态。
取消排名,代之以项目奖支持园所自主选择与发展,这是康巴什区评价改革的关键一招。各园不再为总分焦虑,而是聚焦教师发展、保教质量等核心领域,自主申报1—2个最想突破的重点项目。区教体局通过年初立项、过程跟进、年终评优的方式,给予针对性奖励和支持。
变化随之而来。第十二幼儿园以“尊重生命、回归自然”为核心,通过项目驱动,发展出整合沙水建构区、体能挑战区和自然生命区的三维探索空间,构建起自然生态低结构环境。第七幼儿园通过“学做研一体化”实践研究项目,以贯通式“实践—反思—教研—支持—实践”的教研闭环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实现了幼儿自主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双向赋能。第三幼儿园园长马纲举则欣喜于教师们的心态变化:“大家不再为了迎合评估而机械执行指令。‘不比同行比自己,不比名次比成长’成为共识。”
“持续数年的项目奖励机制,弱化了横向攀比,强化了纵向成长,”崔亚玲分析,“每所园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形成了独特优势,摒弃了功利、浮躁的低效竞争。”
如今,在康巴什区,孩子们在更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在更丰富多元的游戏里自主探索,从被动接受教导,走向由内而外的主动构建。“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这一信念,正在这片教育热土上生动演绎。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0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