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高新区第二学校学生在做科学实验。 学校供图
2025年1月发布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指出,科学教育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价值引领、情感培育”,这为深化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科学课程目标包含认知与情意两个相互依存的维度,前者包括科学知识、方法与能力等内容,后者涵盖科学态度、责任与价值观等内容。科学素养的系统培养,需做到认知素养与情意素养的辩证统一。然而实践中,情意目标常常被忽视。部分教师片面强调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内容的客观性与价值中立性,忽视了情意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这种认识割裂了科学教育的完整性。只有促进学生认知素养与情意素养深度融合,才能推动科学课程高质量实施。具体而言,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挖掘“潜文化”,
丰富课程情意内容
科学文化是科学课程的内容约束。科学文化囊括了科技器物、科技活动的各种建制与科学知识体系等形而下的内容,以及科学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等形而上的内容,天然地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特征。以往的科学课程,注重科学文化中显性化的知识内容,对科学的建构性与人文性本质重视不够。因此,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潜在的科学文化资源,揭示科学不仅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求真”事业,也是指引人类核心发展的“向善”之力,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静态性与动态性、客观性与主观性、价值中立性与价值关涉性的辩证统一,为科学情意素养的发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要以科学文化的多元性拓宽学生情感视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要引入多元的科学文化,如介绍古埃及的天文学成就对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重大意义,阿拉伯的数学对西方数学进步的推动意义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包容情感,以及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欣赏之情。
保障“真探究”,
促进情知深度融合
探究是认知与情意相互交融的实践活动。高质量的探究活动,认知与情意素养的调动往往具有跳跃性、非线性、交叉性等特点,更有利于充分促进学生情知的深度交融。首先,要以真实情境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开展“教室植物的生长规律研究”“油车和电车哪个更节能”等探究活动,当学生面对这些熟悉又充满问题的情境时,会自然地产生探究欲望。其次,要在挫折中培养坚韧意志。真实的探究往往包含试错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当学生在实验中多次失败时,应鼓励他们分析原因、调整方案,继续尝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意志,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究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再次,要以合作探究增进情感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分享和相互支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增进情感交流,强化社会责任感。
鼓励“深对话”,
突出价值立场导向
富有深度和启发性的对话是促进学生情意素养发展、明晰价值立场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围绕前沿社会性科学议题设置对话情境。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诸多伦理挑战,教学中可以设计“科技伦理两难情境”的对话活动,让学生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通过理性辩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科技伦理问题,如人类基因编辑的边界、人工智能的责任归属等,培养他们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以对话促进情感共鸣与价值观碰撞。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于科学技术相关问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并发表看法,使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相互碰撞。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技与伦理的复杂关系,还能培养他们尊重、包容不同观点的情感意识。再次,要以树立正确价值观为目标,引导对话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关注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确保科技发展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进而形成正确的科技价值观。
善用“活历史”,
激发情意内驱动力
科学史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传承科学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科学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文化发展史。教师应从文化学的视角揭示科学演进的特征、规律和理论,帮助学生认识科学与人类的认知、情感、态度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相互塑造的过程。二是科学微观探索史。教师应聚焦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发挥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群体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三是鲜活的科学家个体。教师应关注科学家的成长、研究历程,以及他们对科学的见解和付出的努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萌生社会责任意识。科学课程应从这三个层面适时、恰切且持续地融入科学史教育,激发并提升学生情意素养发展的内驱力。
关注“心体验”,
完善情感培养过程
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好奇、兴奋、困惑、沮丧等。这些情感体验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情意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要敏锐洞察、科学分析学生的情感反应,运用积极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理论,深入了解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的情感需求和变化规律。例如,了解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焦虑感等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要以个性化教学策略应对情感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应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对于容易焦虑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通过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课程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作者系大连教育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1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