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长足发展、技能进步促进技能文明的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文明进程中,技能文明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推动力量,赋能于人的技能,添薪助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进程中取得进步的成果,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互为依托的统一的形态。技能文明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其顺利发展要求形成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的社会氛围,扭转“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同时,弘扬职业精神,尊重职业教育,奖励职业教育创造的价值,实现“技高者多得”,激励更多年轻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让生活更美好
技能文明有着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凝聚力、生命力。技能文明关系人的生存发展。劳动者技能提升的过程是人力资本增值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颜氏家训·勉学》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今日我们提倡“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一技在手,是成才之所向,是经济发展之所需;一生无忧,是个人和家庭之所期,是社会稳定之所盼。技能不仅是个人生存和福祉的重要支撑,还是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技能文明关系物质财富创造。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的教育,可帮助人们获得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提升产业效能、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充分和生产性就业、促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技能文明关系精神财富创造。技能文明的发展进程,也是生产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积累精神财富的过程。而崇尚劳动、尊重技术,是技能文明得以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长足发展、技能进步促进技能文明的跃升。
源远流长
技能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必备能力,伴随人类世代传承。我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技能文明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
以手工业生产为代表的农业社会技能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伴随的手工艺在传统社会里具有重要的造物功能,原本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大约公元前3500年前,人类过渡到文明社会,逐步掌握并应用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生产与技术成果,不断“更新”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和工艺水平。
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工业社会技能文明。工业社会中,机器大工业以工作机取代人握持、操纵工具的职能,以蒸汽机取代人提供动力的职能。机器生产改变了劳动技术条件,使自然科学被自觉应用于生产,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机器生产也改变了社会劳动的组织和劳动协作的性质,大大提高了劳动社会化程度。《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并批判了资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
以机器人生产为代表的智能社会技能文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智能化生产方式改变了现代人类劳动样态和组织方式,开始逐步为人类劳动解放提供物质技术条件。这种机器取代人的智能化生产方式表现为“无人化”和“自动化”,创造了新的数智文明。
博采众长
技能是无声的国际语言,有利于互学互鉴。中华民族的技能文明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因此也决定了对世界技能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民族技能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国向世人贡献了天文历法、中医中药、四大发明等,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最初也是在向东方文明学习和借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文艺复兴使西方世界摆脱了中世纪的蒙昧,殊不知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有赖于阿拉伯文明尤其是8世纪中叶后的“百年翻译运动”,这些手抄本希腊典籍的广泛传播,又得益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中亚、西亚以及印度、地中海和非洲地区果蔬作物开始进入我国。随着海上贸易路线的开发,东南亚地区的作物逐渐被引入我国。外来文化伴随农作物引入,在交流互鉴中同本土习俗相融合,形成不断自我更新的农耕文明体系。
中国开始较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在鸦片战争后看到西方“船坚炮利”的技术优势,清政府选择“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积极推动“洋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借鉴苏联经验,建设了独立的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发展经济。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建设正在塑造中国特色的技能文明。
技能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了中华文明。当今时代,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技能文明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向世界传播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技能文明;广泛搭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参与世界技能文明对话,同各国分享经验,促进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技能文明发展进步。
革故鼎新
数千年来,历史上产生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技能文明谱系。古有鲁班、墨子、张衡,近有张謇、詹天佑、黄炎培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能工巧匠技艺水平举世瞩目,但因为当时的社会“重文轻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凭借非凡智慧和灵巧双手创造出的瑰宝,被视为“雕虫小技”。
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步改变了这种落后的劳动观,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劳动竞赛等促进生产的活动,随着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涌现出了以赵占魁、吴运铎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工人,他们的生产成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工业化建设,涌现了一批批能工巧匠,如王进喜、郝建秀、倪志福、许振超等。在党和国家部署下,小生产、小工业发展变成了大生产、大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逐渐建立起来,诸多大工程先后竣工,国之重器陆续面世,中国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社会发展,职业无贵贱、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交织的当下,技能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主体。培养适应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技能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队伍,是发展技能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条件。
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此,要向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观念种子扎根落地,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全社会的职业观、就业观,乃至人们的价值观都将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可以通过一技之长实现人生理想,服务国家发展,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这是国家迈入现代化的必经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
(作者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4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