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开展技能培训。
②南京审计大学举办2025届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学校供图
2023年7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与中国同行加强交流、互学互鉴,通过审计这个窗口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深化国家间友谊与合作积极贡献力量。”两年来,学校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举全校之力推动“审计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不断探索深化国际班办学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的“丝路使者”从这里走向世界。
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从培育知华友华的“丝路使者”到推动高校扬帆“出海”,从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到共研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江苏主动作为,贡献“江苏方案”,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注入澎湃动能。
搭建桥梁,做强做优品牌
7月2日,南京审计大学2025届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现场,学校给每位留学生赠送了英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来自加纳的留学生代表唐苏在毕业典礼上表示:“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外交使者,是中国与各国之间的纽带,因为我们理解中国,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发展。我们将做好审计领域的桥梁与使者,为构建更加透明、公平、包容的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截至今年,南京审计大学已经累计为7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审计机关培养了362名专业人才,众多已毕业留学生在返回各自国家后,迅速成长为所在国审计机关的业务中坚。
“为啥镇江香醋这么火啊”……连日来,江苏大学巴基斯坦籍留学生阿里等11人化身“江苏名品推荐官”,拍摄创意短视频向家乡推介江苏优品,助力“江苏制造”走向世界。近年来,该校充分发挥国际农业教育特色优势,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138家知名企业共建国际人才实践基地,通过“需求项目化、项目课程化”培养更契合产业需求的留学生。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告诉记者,目前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迄今已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和输送了6500余名高素质人才。
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江苏各校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国情教育深度融合,建有37门国家级、300门省级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和150个省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推动高校提高来华留学生专业课程质量。
为做强做优“留学江苏”品牌,江苏还打造了众多外国留学生品牌活动,如“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悦读江苏”中国国情教育主题活动、“和平一课”品牌活动等。
据统计,近年来江苏重点打造了136个国际暑期学校项目,面向近80个国家的3500余名留学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比如,河海大学组织了以3名中外院士为核心的授课团队讲授全球水安全与水治理的前沿课程。各地各校以推广中华文化和江苏教育为目标,大力改善留学生教育整体发展环境,让“留学江苏”品牌成为“一带一路”人才培育的重要枢纽。
扬帆出海,贡献中国智慧
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高校出海、职教出海,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柬方共建的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是经柬埔寨政府批准创办的、我国高职院校第一所境外股份制应用型本科大学。西港工商学院院长徐福文介绍,自2018年创办以来,学院已累计招收本科生256名,“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精准对接当地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近日,记者专程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采访,该院院长徐汉文介绍了无锡商院与西港工商学院联合开展的“1+2+1”跨国联合人才培养项目,5名参与座谈的西港工商学院学生表示,跨国联合培养机制让他们接受了更好的专业教学和培训,语言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023年12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在柬埔寨创建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筹建初期,执行校长杜曾慧带领学校20余名教师组成支教先锋团队,根据柬埔寨的国情和学情,以中国相关专业标准为基础,为学校设计符合当地发展策略和“走出去”中国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落地生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谢永华表示,经过一年半的论证打磨,学校开创性地推出中柬“双学历”本科模式,从电子商务到新能源发电工程,首批6个专业240门职业本科课程已获柬埔寨教育青年体育部“通行证”,直接融入其国民高等教育体系。更加令人振奋的是,20本“职教出海”双语教材已远销美、韩等20余国,版权输出至印尼和越南等国。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5年来,江苏高校在东盟国家举办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64个,数量持续增加,覆盖国家日益广泛,合作形式日益多元。从短期培训到学历教育,从分校到独立学院,各校将优质教育资源、技术标准与人才培养模式‘打包’带出国门,在东盟广袤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5年来,江苏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中资企业共同研制490个“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江苏职业院校持续为国外开发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33所高职院校为越南、缅甸等37个国家开发纺织、机械电子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标准192项、课程标准1168项,输出职业教育教材228部。
对外合作,书写友谊佳话
5月下旬,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考察了江苏10所高校在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举办的两场“留学江苏”展,许昆林说:“江苏是东盟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首选地之一,在苏东盟国家学生约占在苏留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规模、质量均居中国前列。江苏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做强‘留学江苏’品牌,不断书写与东盟友好交往和教育合作新佳话。”
在江苏—东盟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上,江苏发布五大典型成果,交出5年亮眼“成绩单”,并启动“江苏—东盟国家青年学子交流行动计划”,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许昆林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区域发展为指向,充分发挥教育合作联通作用,通过教育合作实践进一步深化战略互信,实现教育提质与区域发展的价值共振,为构建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5月20日,南京林业大学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携手创办的“智林国际学院”在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校园内正式揭牌。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说,学院将直接面向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地区,通过高质量的人才联合培养、前沿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为当地绿色发展、高端制造、现代林业建设注入“中国智慧”。
深化合作的动力,体现在科研创新的紧密携手。5年来,江苏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共建高水平科研平台27个,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89个,双方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积极服务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例如,江苏大学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国际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绿色氢能、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前沿领域,为东南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随着合作的深入,江苏与东盟的教育合作领域也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与深化。在高等教育领域,双方高校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模式创新,推动双方高校及科研机构协作科研攻关。在职业教育领域则通过拓展深化学生交换、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合作,大力推广建设“鲁班工坊”“郑和学院”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合作质效。
“‘走出去’的企业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就朝着需求方向培育人才。”交流会当天,淮阴工学院泰国郑和学院揭牌。淮阴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刘玉君介绍,学院将对接泰国发展需求,在电子电路等合作共建领域不断发力,创新专本硕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开发专业教学标准、线上课程资源、双语教材。
目前,江苏高校已在东盟国家建设11个“郑和学院”,省内34所高校已在2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功设立了30个“郑和学院”。近年来,江苏通过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办学,大力推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构建了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在省政府战略指引下,省教育厅积极搭建高校与海外园区、中资企业的对接渠道,各高校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教育共同体建设,为国际友好合作和经济发展厚植社会土壤。
人文交流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根基。5年来,江苏高校累计为东盟国家的政府官员、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等开展专题培训5.2万人次,专业培训规模持续扩大。这一系列扎实行动,正是江苏深耕人文交流与科研合作,将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细化为一个个可感可知、富有成效的教育合作项目的生动写照。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利益相融,命运与共。江涌表示:“未来,江苏教育愿意与东盟教育界携手前行,共同落实好‘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为共同推进亚洲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贡献更多江苏智慧、江苏方案、江苏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6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