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天津大学实践队为四川珙县孩子打造“在地化”课程

帮乡村孩子读懂“家乡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6 作者: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帕尔依达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帕尔依达)盛夏的清晨,四川宜宾珙县一所学校的课堂上,5岁的诗淇正手握蜡刀,在靛蓝棉布上勾勒着珙桐花纹样……这是天津大学星火实践队来到此地开展社会实践的第10个夏天,他们在当地开设的特色课程依然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10年间,天津大学师生将珙县的山水草木与历史人文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让知识从乡土中萌发。

  “教育帮扶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在当地土壤中播下种子。”实践队队长徐进恒道出了10年坚守的初心。2016年夏天,初至珙县的实践队队员们发现,课本里的城市元素让孩子们感到陌生,而山间的珙桐花、田野里的岩石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由此,“以珙县为教材”成为实践队探索特色课程的核心路径——蜡染承载美育课程,珙桐花化作自然教具,煤炭成为教学标本。

  苗族蜡染作为珙县文化瑰宝,在天津大学星火实践队的美育课堂上焕发光彩。“看,蜡凝固后染料无法渗透——这就是蜡染‘防染’的化学原理!”在“蜡染密码”课上,队员马铭泽举起靛蓝方巾,孩子们立刻围拢过来,认真观察。从感悟千年技艺到理解“双碳”行动,再到守护珙桐“活化石”,孩子们在实践中读懂了家乡的时光密码。

  午后的校园里,“星火照相馆”格外热闹。蓝色幕布前,“为130岁的天大拍张祝福照”的标语吸引孩子们举画排队留影。星睿是年龄最小的参与者,稚嫩的小手一丝不苟地在画纸角落点缀星星。她认真地说:“老师告诉我们,哥哥姐姐就是带着知识的‘星星’来照亮我们的。”这些沾染煤屑气息、浸润蜡染温度的作品,见证着一所大学的精神力量如何穿透地域阻隔,在幼小心灵里播下求知与梦想的种子。

  天津大学团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亚昆介绍,星火实践队多年深耕珙县,不仅输送知识,更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与高等学府之间架起心桥。“‘在地化’课程的打造,正是师生们创新育人模式、深化教育帮扶内涵的生动实践。”王亚昆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6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